魚群在繁華街道上流竄,城市里看海的標簽又成了社交網站的熱門。
流成“海”的特大暴雨“百年一遇”,我國的城市內澇卻并不罕見。住建部的資料顯示,2007年至2015年,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超過360個城市遭遇內澇,其中六分之一單次水淹超過12小時,深度超過半米。
因此,北京看海,武漢看海,貴陽也能看海。
內澇反映出城市與水的緊張關系。城市在擴張,水泥堅固的表面也是不滲水的硬殼。以我國北方為例,自然地貌條件下,七到八成的降雨滲入地下;而城市開發后,下滲的比例急降到三成,更多的雨水成為徑流,在街道上流淌。
更糟糕的是,大雨停歇,“海”潮退去,城市的硬殼之下埋藏著巨大的地下水漏斗,水資源告急。
城市與水如何和平相處?科學家們說:別著急,可以造一座海綿城市。
景觀工程未必等于海綿
德國慕尼黑開發區這座看似尋常的購物中心里遍布機關。綠色的屋頂植物茂盛,白色的管道穿過建筑,爬下溝渠,扎進一個不足1米深的蓄水池。草叢里暗藏著蜂窩狀的格子,通向更深的豎井。
這里原有的排水系統無法全部處理城市開發后的地面徑流。經過一番改造,新的方式是,雨水將被茂盛的屋頂植被收集,用于廁所沖水;或是經由道路和停車場流向草地,下滲,流入蓄水池。設計者預計,只有在20年一遇的暴雨到來時,這里才會出現洪澇問題。
在設計者沃夫岡·F·蓋格看來,雨水不是只會造成麻煩的“廢物”,而是“資源”。這也是低影響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的核心思想。這位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城市水研究所的教授曾參與設計了多個城市水管理項目。
他和伙伴并不著急讓城市通過大型集中的工程管道趕緊擺脫這些雨水。他們想要打造一個海綿一樣的城市,布滿孔洞的表面上,雨水不會肆意橫流,而是被飽滿吸收,濾去污物,得到利用,或是排入更大的自然循環之中。
這個概念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的美國馬里蘭州喬治王子縣。一隊科學家來到這座吹拂著大西洋海風的小城。他們制定了一本手冊,試圖使城市開發后排出的水量與開發前相同。
在傳統的“快排”模式下,雨水落下,下滲土壤,蒸發為云,超過八成通過大型工程設施排放。而在海綿城市里,雨水一部分下滲到了綠地里,一部分被蓄水池和濕地儲存起來,被直接排放的不到四成。
一個更微觀的尺度被采納進來。屋頂綠地、透水路面、下凹式綠地等散布,特點是小、環保、成本低。
在這樣的尺度下,無論是起高樓還是開大路,城市建設對水文生態的影響被降到最小,也不必另外大興土木營造排水設施。
在蓋格教授看來,低影響開發技術是一大盒拼圖。它并不特指某一種技術,而包括許多學科的巧思。面對任何“形狀”的問題,都可以拿出適合的幾片拼圖拼成一體,不大不小滿足需求。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前副總工程師、《水利學報》主編程曉陶提醒說,并非所有美化城市的景觀工程都能夠增強海綿功能。
程曉陶考察過不少城市。哈爾濱市的主要內河之一,馬家溝的清水景觀工程是成功的。這條由南至北穿過城市的河兩岸居民密集,曾一度為垃圾污染所累,非降雨期近乎干涸;如今則垂柳依依,水清如鏡。
程曉陶卻仍會擔心。為了形成蜿蜒的景觀,馬家溝河的寬度由原來的20米縮窄到了10米,這并不利于雨季的行洪排澇。2015年夏天,哈爾濱下了一場急雨,雖然級別還沒到暴雨,城市仍遭遇了內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