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財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已公布兩批海綿城市試點,總共有30個城市進入名單。而近日出現的強降雨以及隨之而來城市內澇,或將倒逼海綿城市建設提速。
6月30日以來,鄂蘇皖等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今年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引發山洪暴發、河水陡漲等災害,許多城市更是出現內澇,這一問題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在這種情況下,“海綿城市”的概念再次被許多人提及。實際上,自去年以來,中央部委已多次發文推動海綿城市建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目前財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已公布兩批海綿城市試點,總共有30個城市進入名單。而近日出現的強降雨以及隨之而來城市內澇,或將倒逼海綿城市建設提速。
有機構研報指出,2016年將是海綿城市加速推進的一年,城市內澇頻現將催生建設海綿城市的迫切需求,從而有望開啟萬億級的投資空間。不過,記者同時注意到,面對每平方公里1億元~1.5億元的建設成本,試點地區資金缺口普遍偏大,在這種情況下,通過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的迫切性進一步提升。
海綿城市建設有望提速
近年來,我國城市建設快速推進。然而,道路硬化、填湖造地等工程也使得城市吸納降水的能力受到影響,有些地方甚至是“逢雨必澇”。這一方面使得城市排水管網建設更加受到關注,另一方面也促使更加環保綠色的“海綿城市”概念逐漸興起。
與原來主要依靠城市排水系統、注重水平方向導流的“灰色思路”相比,海綿城市則因其注重城市對雨水的自然吸納、蓄滲和就地調節而被稱為“綠色思路”。
北京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教授周玉文認為,海綿城市就是要反思和扭轉城市排水依賴“灰色設施”的理念。他表示,“現在我們提倡需要‘綠色’和‘灰色’結合。‘綠色’就是原有的自然條件,‘灰色’即人為的工程措施。”
實際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海綿城市建設已經引起中央高度重視。去年10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自去年以來,海綿城市試點開始啟動。去年,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和西咸新區等16地進入第一批海綿城市試點名單。今年4月27日,北京、天津、大連等14個城市進入第二批試點名單。
大岳研究院院長金永祥向記者表示:“海綿城市建設是一種理念,它涉及城市建設的每一寸土地,包括路面、河湖、廣場等。因此,其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的規劃方案,特別是各地如何與本地實際情況相結合科學制定海綿城市建設規劃管控制度,意義重大。”
記者注意到,部分進入海綿城市試點的城市已經公布了相關實施方案。比如,深圳市已制定《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深圳市海綿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深圳已經開始啟動在全市24個片區實行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方案,涉及面積254.6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面積203.7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