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園林建筑與其他類型的建筑相比更多的表現的是建造者或園林主人的思想和情懷。其表達的方法或者寓于園林的整體規劃布局中、或者表現在單體建筑上抑或蘊含在裝修匾聯之中。本文在列舉實例的基礎上討論了北京園林中的三種建筑形式及其裝修所表達的含義。其一為模仿漢武帝祈求長生而建造的表達仙逸情懷的仙人承露臺建筑;其二為引用晉代文學家袁宏“揚風仁政”的故事而建造的表達“仁政”思想的扇面亭建筑;其三為擬仿王羲之召集的“蘭亭集會”而建造的表達風雅情懷的流杯亭建筑。透過這三類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的建筑所表達出的不同思想流派和思想面貌,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北京園林思想情懷和審美情趣的多樣性。
【推薦閱讀】中國好裝飾之雕梁畫棟古建筑
古羅馬建筑學家維特魯威在其著作《建筑十書》中闡述建筑師應該具備的幾種素質,其中有一條是:“深悉各種歷史。”因為他認為“這是由于建筑師常在作品中設計許多裝飾物,對于詢問為什么要創作這些裝飾物的人們,便有回答論據的義務了。”維特魯威還進一步舉了建筑中使用女像柱和波斯人柱廊的含義作為例證。這種建筑表現方法在現代建筑學中被稱為象征手法和隱喻手法。在中國傳統的古建筑中,有很多建筑的布局或單體建筑形式也使用了這種表現手法。它們或者出于傳說、人物故事或歷史典故。例如園林中常用的一池三山的布局,是出于《史記》中記載的“東海三仙山”的典故。作為古建精粹匯集的北京,更是有大量基于中國深厚歷史文化背景的古建筑精品。筆者總結了北京園林中三種引用典故的單體建筑形式,舉例探析北京古園林文化之一隅。
仙人承露臺建筑與帝王仙逸情懷
仙人承露臺建筑的典故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前87年)與秦始皇一樣渴望長生不死,于是到處尋求長生不老的藥物。據說,一位道士進獻了一個方法,就是用天降甘露拌玉石碎屑服食,可止陰氣生陽氣,能長生不死。于是,漢武帝下令在西安建章宮修造了一座承露臺,名柏梁臺。臺上有一尊托盤承露的銅仙人。據《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漢武帝建甘泉宮之后:“其后則又作柏梁(臺)、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此時的承露臺是以柏木建造:“服虔云:‘用梁百頭。’按:今字皆作‘柏’。三輔故事云‘臺高二十丈,用香柏為殿,香聞十里’。”《資治通鑒》記載:“春(元鼎二年,即公元前115年),起柏梁臺,作承露盤,高二十丈,大七圍,以銅為之,上有仙人掌,以承露,和玉屑飲之,云可以長生。宮室之修,自此日盛。”又《三輔黃圖》卷三:“神明臺,武帝造祭仙人處。上有承露盤,有銅仙人舒掌捧銅盤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當然,漢武帝還是沒能打破自然規律。但是,建造仙人承露臺的典故卻在中國傳統園林建筑中長久沿用。
北海仙人承露臺
仙人承露臺建筑在北京園林中的應用實例
北京的多座皇家園林中都保存有仙人承露臺建筑。這幾座仙人承露臺均為清代所建造。其中最早的一座當屬乾隆十五年建造于香山碧云寺北路皇帝行宮水泉院內的仙人承露臺。這座仙人承露臺為磚石結構,臺上四周有石欄板望柱,臺上四周還裝飾有螭首吐水。臺子與其南側相接的清凈心亭及洗心亭形成一組景觀。它們似乎形成了一個得道飛仙的過程。在洗心亭內洗滌心靈,在清凈心亭內得到一個清凈的心境而悟道,至仙人承露臺飲用仙露后得道成仙。所以這座承露臺的功能應該為一座點景建筑。值得提出的是,這座承露臺建筑所處位置雖是佛教寺院碧云寺的北路,但北路為皇帝的行宮,是一組園林化的建筑,這種佛道交融的現象并不少見。
紫禁城內于乾隆四十三年又建造了一座仙人承露臺。這座承露臺位于故宮外東路的寧壽宮花園(乾隆花園)內,建造在乾隆花園前部的一座假山上。
北海瓊華島北坡的西側也建造了一座仙人承露臺。這座承露臺據郭久琪先生考證:“明中葉西苑已有承露盤了,似乎乾隆時可能是重建。”乾隆帝雖然又修了一座仙人承露臺,但是他并不是迷信能成仙得道,乾隆帝在《御制塔山北面記》中解釋了這座承露臺的功能:“又西為銅露盤,銅仙竦雙手承之,高可尋尺,此不過綴景,取露實不若荷葉之易,則漢武之事率可知矣!”此語就是說他根本不信漢武帝求仙得道的事情,銅仙承露盤取露水還不如荷葉容易。這座承露臺只不過是園林的點景建筑。
圓明園附園綺春園內原來也有一座嘉慶年間修建的仙人承露臺,后來毀于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之劫,現在僅存部分殘構件。
仙人承露臺與仙逸思想
乾隆皇帝既然知道成仙得道是不可能的,那么他分別在三座皇家園林中建造三座承露臺作為點景建筑,他要表達什么樣的園林思想和主題呢?從這幾座承露臺所營造出的園林意境我們似乎能找出答案。碧云寺的承露臺位于一座清幽的水泉院內、北海的承露臺也位于建筑稀少的瓊島北坡,而且要到達此處還要經過曲折的山洞。所以北京園林中的仙人承露臺建筑所表達的園林主題很可能是園林追求仙逸和超脫的精神境界,表達了欲在紅塵中尋求一份世外的清凈或仙人般的逍遙自在的一種心靈寄托。
每 日 精 彩 推 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