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亭建筑與仁政思想
扇面亭建筑的典故
《晉書·袁宏傳》記載了一則晉代文學家袁宏(328-376年)出任東陽郡守時謝安贈扇的故事:“謝安常賞其(袁宏)機對辯速。后安為揚州刺史,宏自吏部郎出為東陽郡,乃祖(阻)道于冶亭。時賢皆集,安欲以卒迫試之,臨別執其手,顧就左右取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贈行。’宏應聲答曰:‘輒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時人嘆其率而能要焉。”袁宏上任后廣施仁政,造福一方。后世因以“揚風仁政”來比喻為官清廉仁厚。眾所周知,“仁”是儒家學說核心思想之一,而袁宏的“仁政”思想是儒家學說在施政方面的典型體現,故而后人將這個典故引入建筑中,建造扇面形建筑寓意施行仁政的思想。
扇面亭建筑在北京園林中的應用實例
在北京的古建筑中有四座借寓此典故而建造的扇形亭子。其中三座建于清乾隆年間,一座建于清末光緒年間。
北海扇面亭
北海扇面亭位于瓊華島北坡,建于乾隆年間,坐南朝北,亭子前面的地面上用條石砌成扇骨式樣,又用漢白玉雕成扇軸,儼然一把張開的折扇。扇面亭山墻上的窗戶和室內的什錦窗也為扇形,亭內正中還擺放一座扇形石凳。從亭子向西北望,可望見北海仙人承露臺。承露臺成為扇亭的對景建筑。
此外,亭子更為獨到的地方在于其匾額書題,其匾額書“延南熏”。這是在亭子用典的基礎上再次用典。南熏意思是和煦的風,典出《南風》詩。相傳為虞舜所作,《孔子家語·辯樂篇》記載:“昔者舜彈五弦之琴,造南風之詩,其詩曰:‘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同時,《禮記·樂記》和《史記·樂書》也有類似對南熏的記載。而這個典故似乎也解釋了為什么當初謝安贈送袁宏折扇,而袁宏為什么當即應對以“奉揚仁風”之詞,原來早有傳統,可謂“扇”起“南風”。此亭子可以理解為乾隆帝意欲用此扇表達其延續虞舜南熏之風,謀福于天下黎民的政治思想。
似乎是乾隆帝覺得一處亭子不足以表達他“仁”主的形象,頤和園內也建有一座始建于乾隆年間的扇面亭,稱為扇面殿。這座亭子位于頤和園宮殿區(或稱政務區)樂壽堂西邊的一個名為“揚仁風”的小花園內。此處則直接引用袁宏的揚風仁政典故為其命名。此殿與北海的扇面亭形式相似,階前地面也用石頭砌出扇骨和扇軸形狀。不同點是此亭為歇山頂建筑,北海為廡殿頂建筑,并且裝飾上此殿山墻和后檐墻開的是什錦窗。亭兩側連接的院落圍墻則呈風卷的彎曲形,似乎風從亭中吹出之狀。另外,這個小園設計十分巧妙,建筑物的布局呈繁體“風”字形布置。扇面殿位于花園最北端高處,殿兩側圍墻形成“幾”形,殿前有石臺,形成風的一瞥,伸出一條方磚小徑延伸至種成一圈的植物,形成“中”字,小徑盡頭是一方水池,成為“一”狀,其旁原來還有一塊山石作為風的一點。
頤和園扇面殿南側
天壇西壇門內雙環亭的南側假山上目前也有一座扇面亭,歇山頂灰筒瓦屋面,蘇式彩畫。這座建筑原為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帝為其母祝壽而建在中南海內的景物,于1977年遷入天壇公園內供游人觀賞游覽。
在醇親王北府花園(今宋慶齡故居)的東南小山上,建有一座名為箑亭的扇面形亭子,為清光緒年間醇親王修建。這座亭子的形式為八柱平頂亭。不知道其形式是否受到前兩座亭子的啟發,但是這座亭子可以說是形式上最接近扇面的一座。這座亭子位于花園的東南角,而這個位置在八卦中是“巽”位,意為風,再一次契合了“揚風仁政”的典故,可謂寓意巧妙。這座亭子的匾額同樣值得一提,其匾額書“箑亭”, 箑字為扇字的古體字,在我國的南方扇字也發“shà”音。其匾額也可謂獨具匠心。
醇王府花園萐亭
箑亭因建在山上,以其優美的形式,形成花園高點的一景,因此在園林中其建筑功能起到了點景建筑的作用。沿山路臺階步入亭內,又可以俯瞰全園及北京什剎海后海景色,所以它又是一座觀景建筑。而如果將這座亭子與花園西南角假山上的折尺形(L形)亭子——聽雨屋聯系起來,則有和風細雨、風調雨順之意,形成風雨對景之勢。
目前,北京園林中所知扇面形建筑始于乾隆帝,而蘇州園林中扇面亭建筑實例要早于北京的三座,是否乾隆帝在游江南時將此種建筑形式引入北京園林尚難知曉,但是這種園林建筑形式確是飽含中國建筑哲學的一類。
每 日 精 彩 推 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