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舟近照 圖片來自網絡
今年4月,經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批準,中國文化報社和中國文物報社聯合承辦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初評選活動,其時14位歷史保護相關專家匯聚協商、評選。古建筑保護是歷史保護體系中的重要環節,隨著城市擴張和城鎮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古代建筑遺址會被納入文保范疇中。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先生所說的“搶救性保護”時期,屆時我們采訪了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副主席呂舟先生。
修復后的都江堰二王廟
歷史街巷保護現況
記者:您之前參與了中國文化報社和中國文物報社聯合承辦的“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評選,您認為目前從全國范圍內看,對歷史街巷的保護現狀如何?不足之處有哪些?
呂舟:此次評選是民間性評選,由兩家媒體主辦,不是國家文物局的評審,秩序性有些不足可以諒解。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發展很快,城市更新是必然的、不可逆轉的。在這個特殊的過程中,所有的歷史城區都會感受到壓力,這不可回避。但國內對歷史街區保護的認識正在逐漸深入,在10年前,中國只有極少部門關注歷史街區保護,現在社會各個階層都在針對這一方向發出自己的聲音。政府也從關注發展問題、生活質量問題等民生方面中移出部分精力,開始強調對歷史城市的保護,本身就說明在保護觀念和意識上變化。
不足之處,從法制建設角度看,雖然歷史街區的價值現在已經被大家越來越多地認識到,但相關法律中,只有條例可供依據。保護程序只適合于有法定地位的文物保護單位,如果沒有法律地位,任何古代建筑的修復、審批都得不到保障。
記者:目前哪些街巷的保護具有代表性?學習歷史街巷保護是否會產生官僚化的問題?
呂舟:福州三坊七巷對于中國的近代史和當代史都很重要。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曾作為城市開發用地被房地產商買下準備開發房地產,后來福州市政府重新買回作為歷史街區進行保護。從修繕其中九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始,今天整個街區已成為一個社區博物館,成為福州最具文化氛圍的區域,當地居民也開始用修文物的方式修自己的房子。三坊七巷已變成福州的名片,為文化機構組織的活動和展覽提供場地,人居環境變得很好,對于社會各界來說有很大吸引力,甚至對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都產生了影響。同時,三坊七巷仍是原有居民居住生活的地方,這保持了原有社區結構。整體而言,這是一個比較成功的例子?,F在有越來越多人關注福州三坊七巷,很多歷史街區的管理部門也在向福州學習。
記者:對歷史街巷的評估原則是什么?
呂舟:“中國歷史名街”的評選原則有兩條,第一要保護完整,第二要有較高的文化價值。
經濟發達省區很多歷史街區都做得不錯,在一些相對欠發達的省份在資金相對短缺的情況下也積極保護,我們需要鼓勵支持。這一原則在這次歷史名街的評審中也得到了體現,目的是要鼓舞更多人參與保護。這和世界遺產的評審原則相似,中國很多文化遺產都具備成為世界遺產的可能性,但與其他擁有較多世界遺產的國家一樣,我們的申報名額受到嚴格的限制,而世界遺產相對缺乏的國家的申報則受到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