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短期的問題是如何造成的?數據表明,我們的國有企業拿走了銀行貸款和社會融資的50%,而國有企業只不過貢獻了GDP的40%、財政收入的30%、就業的20%,總之其拿到的資源與其做出的貢獻極不相匹配。社會融資總額的大約41%進入了房地產行業,房地產老板天天在鼓吹房地產是中國的支柱產業,中國經濟離不開房地產,房地產行業拿走了那么多的資源,而其對GDP的廣義貢獻度只不過20%。中國這么龐大的經濟難道能永遠靠房地產嗎?
這個高負債根源是我們知識產權結構的畸形,經濟增長戰略的畸形,導致的投資結構畸形、信貸結構的畸形,社會成本結構的畸形。
所以說為什么銀行貸款和社會融資總額越來越大,社會融資評價成本卻長期居高不下,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為什么?
不是因為貨幣放的不多,不是因為貸款放的不多,是因為結構的畸形!這個問題看起來是一個短期的問題,但是今天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長期的問題。
大量金融資產在不斷地快速增長,實際上這些龐大的資產創造的收益呢?金融資產的規模越來越大,而實體經濟的規模卻在萎縮,這是非常危險的。
中期:警惕全要素勞動生產力持續暴漲
前面我們說的問題,還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從中期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遇到的最大的風險是全要素勞動生產力的持續暴漲。
當然,有些朋友,甚至我的一些同行,經濟學者,認為全要素生產力這個概念無法直接測算,這個概念不可用,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全要素生產力可以綜合地衡量一個國家的資源的利用效率。而有很多間接指標可以表明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
這里我提供三大類的指標:
1、工業增加值
工業增加值增速快速下降。我們可以看到,前幾年我們的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下滑,我們今年上半年工業增加值的增速已經下滑到了6%,前些年我們工業增加值的增速仍然超過10%、15%,甚至20%。但現在這一數據出現了直線下行的態勢。
2、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大幅下降。
1-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只有6.2%,與工業增加值增幅大體相當,而且增長率主要來自一些短期因素,譬如石油行業和煉焦行業的利潤出現大幅度增長。實際上絕大多數行業的利潤并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增長。私營企業利潤增長8.8%,國有企業利潤連續19個月負增長,1-6月,國有控股企業利潤下降8%。這不是全要素生產力下降是什么呢?這是最令人擔憂的,這表明中國整體資源的利用效率在快速地下降。從長期的經濟增長來看,這是最值得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深層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