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達建設在當地銀行大力支持下,通過政府和監管部門的努力,公司51%的股權被另一家企業收購。
2014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國第一家特級施工企業、中國建筑業領先企業、溫州市唯一一家建筑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企業——溫州中城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遞交重整申請書。
2015年,申請人華豐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因其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該公司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等為由,向法院申請破產重整。
隨著房地產拐點論的到來,嚴重依賴房地產的建筑施工企業的好日子也隨之消逝,接踵而來的是一連串負面新聞。中國建筑企業為何會走到今天這般地步?網絡上各種分析、報道的種種原因,有企業內部的,也有外部的;有客戶方面的,也有銀行和供應商方面的;有管理上的,也有投資決策上的,等等等等,但有些原因是共性的,需要其他建筑企業特別重視,本文總結了八點:
1、戰略定位不清晰
要么自身定位飄忽不定,要么多元化業務盲目擴張,要么抱著投機取巧撈一把的心態。沒有冷靜分析自身的能力和資源,到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業務,無法正確面對眼前的、短暫性機會的誘惑。理性的企業應該在全面、客觀、深度調查、研究分析市場的基礎上,焦距于某一、兩個領域,那些“全面開花”卻處處碰壁的企業需要進行戰略收縮,尤其是建筑市場逐漸下行的時候。
2、投資決策拍腦袋
建筑總承包企業,覺得利潤低,往往會去搞房地產、收購子公司或涉跨境投資等項目。這些項目投資大、風險大,一旦某個項目不順利,往往牽扯了公司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華豐在利比亞項目上的投資失利,是其破產的導火索也是主要原因(引發銀行抽貸)。
3、內部管理失控
無論是中城、華豐的破產還是中達的重組,都有一個共同的因素,就是內部管理失控。所謂管理失控,就是公司總部對分公司、項目部在關鍵管理環節(印章、資金、成本、現場進度、質量、安全等)失去了控制,任其演變。
發生私刻法人印章、工程款飛過海、公司賬戶被莫名其妙凍結、個人攜款潛逃、現場管理混亂等現象,而公司總部要么不知情要么得到的是片面信息。沒有一套科學、成熟、穩定的管理體系、制度、流程和標準來統領企業的發展,往往依賴員工自身的自覺。
4、對現金流不夠重視
企業一旦失去現金流,就等于一個人失去了造血功能,只能寄希望于外部輸血,不僅被動也是十分危險。
5、沒能處理好與銀行的關系
銀行從來都是嫌貧愛富,一旦發現企業經營狀況發生惡化,往往會從自身利益角度考慮抽貸或停貸,這對于在危機中苦苦掙扎的企業來說,就是落井下石、致命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