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醫院“人的活動”和“環境要素”的調查,分析環境要素對人的作用以及人對環境要素的反作用,并采取科學的預防、治理和管理方法,盡可能減少相互影響,推動醫院可持續發展。
在醫療建筑設計中,設計師除了關注傳統建筑設計方法外,還必須要了解醫院內部流程和醫療服務具體環節等概念,這樣才可能設計出更加契合醫護服務和病人需求的醫院建筑。
在剛開始工作的10年中,韋真一直從事設計的前期工作,例如前期策劃、規劃、方案設計;而在最近的10年,他則把工作重點放在了后期,例如方案深化、施工圖的把關、實施過程中與一系列專項設計的配合,等等。
他覺得醫院建筑更像一個生物體,由一個個“器官”組成,有吐納,有節律,有循環,有生長,有更迭。如果將各個“器官”組織好,醫院建筑就像一個仿生體,似乎有靈魂;如果組織不好,醫院建筑就是一個死體。
齊建會每做一個項目前幾乎都會親自調查研究,“沒有實踐的設計絕對不是專業的、有說服力的,這也是打造專業團隊背后的唯一力量,我堅信‘實踐出真知’,一種材料怎樣用,一種設計手法如何用,都要經過實踐檢驗。所以沒有夯實的實踐,理念只是沙中筑塔。”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歐陽東認為,如果前期的設計不合理,后期的建設和運營維護都會影響節能降耗的效果;如果在建成之后再采取一些節能降耗的措施,那投資會更大。
吳嵐的設計足跡遍布全國各地,從籍籍無名的小設計師變成了具有豐富的醫院建筑規劃及設計經驗的、對未來醫院建筑發展有獨到認識和見解的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高級工程師。
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設計師,是第六屆梁思成建筑獎的獲獎者,共主持設計醫院120多所,指導設計醫院130多所。他對醫院建筑的平面布置和空間組織做了革命性的變更和創新,讓中國醫院面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