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院設計泰斗黃錫璆:在至高榮耀中保持一顆淡泊的心
來源:中國醫院建筑與裝備網 時間:2015-04-07 16:47:47 [報告錯誤] [收藏] [打印]
在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院內,樹立著一塊銘石——潔白的漢白玉基座上,用青銅鑄就了一尊浮雕頭像。此頭像,是醫院為了感謝建筑師的突出貢獻而設,這是國內第一次、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次為建筑師而設立的銘石,是業主對建筑師的最高褒獎。而這位建筑師,就是黃錫璆。
在醫療建筑設計界,提起黃錫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愛國者,青年時,從印尼漂洋過海,回到祖國懷抱,中年時,在西歐留學有成,毅然歸國;
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設計師,是第六屆梁思成建筑獎的獲獎者,共主持設計醫院120多所,指導設計醫院130多所。他對醫院建筑的平面布置和空間組織做了革命性的變更和創新,讓中國醫院面貌煥然一新;
他同時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普通人,數十年如一日,心無旁騖,寵辱不驚,淡泊名利,謙恭平和,讓身邊的每一個人感受到大師的風范。
黃錫璆已成為建筑界、醫院界公認的權威、公認的設計大師,醫療建筑界當之無愧的泰斗。
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黃錫璆也不例外。
在“南國江城第一院”中初露頭角
1988年留學回國后,47歲的黃錫璆回到機械工業部第一設計院(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的前身),并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人生坐標,他信心滿滿,要在中國醫療建筑設計領域有所成就,他夢想著把在國外的所學所見,盡快運用到祖國的醫療建筑事業中。
然而,面對的現實是他滿腔的熱情、滿腹的經綸卻沒有用武之地。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整體醫療水平與國外相比差距較大,醫療建筑的設計理念還十分落后。
“那時候我們在創業,人家還不怎么信任我們。因為我們是機械工業部下屬單位,人家說機械工業是做工廠的,做什么醫院,不相信我們。我跟人家說了半天,人家對我們還是將信將疑。我們提交給醫院的設計方案,常常得不到采納。沒辦法,我們只能通過業績來證明自己,耐心地去說服人家。”黃錫璆說。
身邊的好心人勸他別做醫院設計了。但他沒有退縮,他堅信,一個中國醫院建設的新時代必將到來。
于是,大城市找不到業務,就到偏遠地區找;大項目承接不下來,就做小項目;項目無法實現自己的全部設想,就一點兒一點兒地體現。
大醫院不相信他,那就從小醫院做起。黃錫璆腳踏實地,穩打穩扎,認真對待,慢慢積累經驗,思考如何把國外的理念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并獲得了初步成功。其中,金華中醫院規模雖小,但已經開始應用總體規劃概念,被譽為“南國江城第一院”,獲機械工業部優秀工程設計獎。
就這樣,黃錫璆在艱難的設計中,一步一步向自己的理想前進。
在“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中一舉成名
厚積才能薄發。1992年,黃錫璆終于迎來了他夢寐以求的“讓國外先進理念在國內醫療建筑領域落地生根”的機會。
當時,廣東省佛山市要興建一座總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總投資6億元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一次性規劃建設如此規模的醫院,在當時的國內并不多見。
他頂著壓力,組建設計團隊,五赴佛山,終于拿下佛山項目。原佛山市人民醫院副院長譚偉棠當年正好負責醫院的基建工作。他回憶說:“我覺得黃博士有兩條是其他設計師不太具備的。第一,他是留學歸來的博士,對現代醫院設計內涵理解得比較透徹。第二,有些設計師只是把設計當作一筆生意,感覺這個項目規模不小,不妨做一下。博士是把這個項目當成事業來做,他很想做這件事情,很想跟甲方一起把這個項目做好,而且很有信心能做好這個事情。這種感覺溢于言表。”
英雄終于有了用武之地。佛山醫院讓黃錫璆在國外學習的新理念有了一次集中展示的機會。開創性地在佛山醫院設計中運用方格網絡交通模式設計、醫院主街設計,以及適合我國國情的半集中式布局。多通道式影像中心、生物潔凈手術部、下沉式廣場、自動扶梯、200多個車位的地下停車庫等設計均屬國內醫院首次采用。
全新的設計理念,使佛山醫院成為中國醫院建筑的里程碑,成為中國現代化醫院建筑的標桿工程。
在嚴謹務實中屢創精品
佛山醫院讓黃錫璆一舉成名。不過,像佛山醫院這種完全新建的大醫院畢竟是少數——小醫院新建的比較多,但大型醫院幾乎都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改擴建,比起新建項目,改擴建設計難度較大。
但黃錫璆不僅可以在一張白紙上畫“最美的圖畫”,也可以讓“一幅舊圖”煥然一新。
河北省人民醫院正是黃錫璆“舊圖換新”的杰作。他根據醫院具體條件,實現了方格網交通模式架構的醫院布局和半集中的建筑形式,使功能布局科學合理、流程簡潔、節能環保、經濟高效,且易于分期實施。
“我們醫院贏就贏在整體規劃上。一般醫院改擴建往往都是見縫插針,這兒有一塊地方蓋一個,那兒有一塊地方蓋一個,把這個樓全蓋滿了,這個醫院也就亂套了。黃博士是從整體規劃入手,在給我們做全院的整體規劃的基礎上,逐步分項落實,做到現在成為一個完整的園區,一步步整合了全院區的功能。”河北省人民醫院院長趙文清說。
建成后的河北省人民醫院,好評如潮,成為了醫院改擴建中的經典之作。
之后,黃錫璆又設計了大小百余家醫院,在這些醫院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小湯山醫院,因為這座醫院建設情況最特殊、當時影響也最大。
2003年4月,在眼疾尚未完全康復時,黃錫璆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小湯山非典醫院的建設中,每天都奮戰在第一線,忙碌到深夜12點,有時到家已凌晨3點多。無論忙到多晚,翌日早晨8時他又準時來到小湯山設計工地上,身邊沒有桌子,他就蹬在馬路邊畫圖紙。
設計小湯山醫院的困難是前所未有的:一是來自專業方面的困難,SARS是新型傳染病,當時尚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如何防止交叉感染,難度極大。二是來自時間方面的困難,上級要求三天三夜完成任務,但黃錫璆認為這樣短的時間內建成的醫院不足以在隔離、通風、防止交叉感染等方面達到烈性傳染病醫院的標準,將對醫護人員的安全造成重大威脅。他堅守原則,一次又一次地與相關單位和部門溝通,最終一邊設計一邊施工,經過7天7夜的努力,交出圓滿的答卷。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短短8天時間就在一片空地上建起了這座高標準的傳染病專科醫院,可謂奇跡。投入使用后幾天,世界衛生組織,香港醫管局等派來專家實地考察,他們都對設施布局、流程設計、技術措施表示贊賞。
奇跡的背后,是科學嚴謹的設計。小湯山醫院采取了非常嚴格的隔離措施,整個院區被分為三部分,新建成的病區是控制區,醫護人員的居住區域是緩沖區域,行政和后勤的辦公區域是清潔區,各個區域的人員分區活動,防止污染的擴散。病區內則采取了更為嚴格的隔離防護措施。患者和醫護人員的通道也各不相同,患者是通過病房門前半開放式的走廊通道進出病房,而醫護人員則是從專用的工作通道進出。從清潔區到病房污染區,相關人員要經過幾道消毒,三次更衣。
如今,這個僅存在了51天的醫院,早已成為廢墟。但在當年,小湯山醫院的影響力非常大。有人說,國際上可能不知道中國有協和醫院,但知道有小湯山醫院。
從佛山醫院到河北省人民醫院,再到小湯山醫院,以及大量其他杰出的作品,如北京醫院、301醫院、協和醫院、北大醫院、湘雅醫院等一流醫院的設計項目,黃錫璆成為醫療建筑界當之無愧的設計大師,成為業界人人景仰的泰山北斗。
成名之后的黃錫璆,并沒有崖岸自高。
河南輝縣人民醫院、湖南寧鄉醫院、江西豐城醫院等縣級醫院慕名找到博士,希望黃錫璆能夠主持他們的新區醫院設計。面對著業主真誠迫切的期望,他依然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甲方。他親自帶隊踏勘現場,與醫院各級部門交流想法,認真記錄。還專門為甲方開技術講座,介紹國外的先進理念和與國情相結合的方式。
“即使是地方縣級醫院,他也要精益求精,努力做好。這三個醫院已經成為花園式和半集中式、標準適當的國內縣級醫院的典范。”中國中元醫療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趙杰說。
在至高榮耀中保持一顆淡泊的心
據統計,黃錫璆自參加工作至退休前,他平均每年出差在外超過100天。做佛山醫院項目前后三年的時間,他就去了8次,在現場時間近100天;在他的辦公室,始終放有一個隨時“待命”的拉桿箱,里邊裝著一些簡單的隨身物品,只要工作需要,他提起包就走,即便2001年退休后也是如此,而且是辦完公事就回,從不耽擱。48年來他用平和的心境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工作,不為名所縛,不為物所累,不為利所驅,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祖國醫療建筑事業。
面對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現代化醫院建筑,黃錫璆從不居功自傲,只淡淡地說一句:這都是團隊的功勞。
在學術上,業內對他具有獨創性的設計的模仿,他也并不在意,他說:“中國醫療建筑有這么大的市場,沒有一個單位能做得過來,大家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達到了為社會造福的目的就很好。” 在2003年抗擊非典的戰役中,黃錫璆團隊更是把辛苦設計的20多張小湯山醫院的圖紙,無償提供給全國慕名而來的地方傳染病醫院共享。
在生活上,他儉樸而隨意。乘飛機出差他從來都是訂經濟艙,而且總是訂最早的或者是最晚的航班,因為這個時段的機票價格最低。“在外出差住宿,是不是帶星的無所謂,有的時候訂不上正規的飯店,住個簡陋的小旅館,他也樂呵呵的。在飲食上,他從不挑剔,在外就餐時很喜歡進路邊小店吃一碗牛肉面。”他的助手梁建嵐說。
在工作中,他克己奉公。單位體恤他年事高而且住得遠,為他安排了車輛,但他從來沒有因為家里的一件私事用過車。
如今,他已成為令人敬仰的建筑設計大師,各種榮譽紛至沓來。但是,他并沒有就此功成身退、頤養天年,而是以年過七旬的高齡仍奔波在建筑設計一線。
他覺得自己是很幸運的,因為他的一生都獻給了非常有價值的事業——建更好的醫院,讓人們看病更方便,讓人們更加健康更加幸福。
上一篇:許海濤:醫療建筑設計要緊跟時代步伐
下一篇:吳嵐:用專業水準和社會責任做設計 對得起每一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