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前全球第一建筑大國,我國每年新增建筑面積超過20億平方米,新建房屋占全球一半以上。記者日前在調研中發現,我國建筑幾乎從規劃設計,到施工使用,再到拆除和廢棄物利用的每個環節,都存在巨大的資源能源“浪費黑洞”。
規劃設計貪大求洋,許多建筑淪為外國建筑師“試驗田”
規劃浪費是建筑浪費之源,專家認為,在我國許多地方,任意改規劃、樹地標、建廣場,這樣的重復建設帶來的浪費無法估計。一些部門不盡合理的規定,更進一步加深了規劃的鋪張。“有的部委規定,建大學至少要占地500畝,這讓一些土地緊張的地區難以承受,也導致了規劃被動浪費。”一位地方國土部門負責人說。
“中國遠沒有富到可以成為外國建筑師‘試驗田’的地步,有些工程造價幾十億,中國施工方的利潤少得可憐,而外國設計企業卻開出總造價10%以上的‘天價’,遠遠高于2%的行價,帶來的還是怪異設計導致的造價成倍上升。”上海城建副總裁吳杰說。
節能標準偏低滯后,施工粗放無序浪費嚴重
我國建筑規模世界第一,近年來不斷推進各項建筑節能措施并取得很大成效,然而由于各項建筑環節的節能標準偏低或滯后,帶來了長周期的巨大浪費。
東南大學建筑系教授郭正興舉例說,“K值是建筑門窗的傳熱系數,也是檢驗門窗節能性能的標準,2003年的歐洲門窗標準中要求K值不大于1.4,而我國目前門窗平均K值約為3.5,全國最高標準——北京的K值也僅為2.8,僅為歐洲1984年標準。據測算,按我國現有城鎮建筑面積約430億平方米計算,如果實行歐洲現行門窗標準K值1.4,每年相當于節省標準煤約4.3億噸,僅此一項就極其驚人。”
上海城建集團科技部主任林家祥表示,我國建筑施工過程中資源消耗也很大,浪費不勝枚舉:比如施工常用的建筑模板,一般只能用三四次,技術最好的工人也只能用七八次,帶來巨大的木材浪費;由于普遍采用現場加工方式,施工中鋼筋、鋼材及其他原材料在加工過程中產生大量損耗和短料,僅這一項原料浪費就在3%以上。
不少地方熱衷大拆大建,“末端節能”無人問津
由于規劃設計的不科學和施工的粗放,有的地方出現不少“短命建筑”。我國建筑“短命”長期備受詬病,經分析其往往是兩種原因造成:一是由于建筑標準過低或質量不高,縮短了使用壽命;二是由于規劃調整、經濟利益驅動、追求GDP等因素,對正常使用的建筑物拆除,人為縮短了建筑壽命,導致我國某些建筑的壽命連歐洲國家的1/4都不到。
國家發改委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司副司長李靜說,實際上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的技術已經很成熟,制造出的建材性能也非常好,但由于成本稍高,造成大量被棄用,很多地方還是僅顧眼前利益,違規使用黏土磚,破壞生態環境,情況十分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