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
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
共建“一帶一路”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供給側改革對建筑業的影響
“供給側改革”已經成為時下中國經濟領域最引人注目的詞匯。自2015年10月中央財辦主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鶴在廣東考察時談及“供給側改革”開始,2015年11月中央四次提及“供給側改革”,習近平主席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念;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五大任務,“供給側改革”進入市場的視野,成為國家戰略,但市場對其效果存在疑問;2016年1月,人民日報發表《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人士談當前經濟怎么看怎么干》,權威解讀相關政策,習近平主席習重慶調研時對供給側改革進行了大力支持,李克強總理在陜西主持會議時表達了為化解過剩產能壯士斷腕般的決心,至此,市場對供給側改革的分歧煙消云散,形式一致預期。
“供給側改革”是一種尋求經濟新增長新動力的新思路,主要強調通過提高社會供給來促進經濟增長。它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政策手段上,包括簡政放權、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國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等,從供給側管理角度看,本質上都屬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方式。產業層面、調控層面、財稅制度層面、資本層面的新部署,勾勒出了“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和規模。
顯然,這些層面的改革都非一日之功可竟,這也表明“供給側改革”不是針對經濟形勢的臨時性措施,而是面向全局的戰略性部署。從內涵和戰略部署來看,“供給側改革”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從產業層面改善供給;要降低成本,從財稅制度層面改善供給;要化解房地產庫存,在調控層面消除供給制約;要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在資本層面強調供給的穩定性。
通過綜合分析,“供給側改革”對建筑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生產方式方面
生產方式對建筑行業的影響是深遠而顯著的。在“供給側改革”的政策背景下,建筑行業必須改變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粗放式的生產方式,推行建筑工業化和生產經營集約化,加強多方合作,豐富合作方式和模式。
要素投入方面
要素投入本身就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建筑業應改善勞動力的供應、加大創新要素的投入、加強建筑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從而應對建筑從業者人數尤其是高質量人才不足的困境,促進建筑產業和建筑企業轉型升級的實現,形成互聯互通的四庫一平臺、企業內部管理信息系統、BIM技術、互聯網技術等信息技術在建筑行業的整合應用,提升建筑業的創新能力和科技含量,提高各建筑相關要素的利用效率。
產業結構方面
產業結構也直接關系到建筑業的供給能力和水平,因此,建筑業需控制產能過剩類行業工程的增加,如資源類工業工程項目、房地產工程項目等,對現有存量優化和消化;加大民生類工程和綠色、智能類新型建筑工程的投資和政策支持,如公共交通、水利、環保、文體醫教、養老、被動式房屋、綠色建筑、智能房屋和道路等工程項目。同時,應將互聯網+的思想落到實處,增加個性化建筑工程的供應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集裝箱房屋、不同建筑風格工程項目等。
配套措施方面
任何一項措施或變革都需要配套制度的支持才能真正落實。為配合建筑業“供給側改革”的實施,需加速和深化建筑業簡政放權、持續推進市場化;加力推動國有建筑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強國有建筑企業的經營活力;逐步推出減稅政策降低建筑企業稅務負擔;完善金融體制改革和體系,豐富建筑企業融資渠道、降低其融資成本。
“一帶一路”戰略對建筑業的保駕護航
當前,我國國內環境呈現出以下特點:產能過剩、外匯資產過剩,油氣資源、礦產資源對國外高度依賴,工業和基礎設施集中于沿海、對外部打擊承受力差,邊境地區整體狀況處于歷史最好時期。同時,世界正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緩慢復蘇、發展分化,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醞釀深刻調整,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在國際、國內環境的大背景下,習近平主席自2013年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開始,與李克強總理等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共同推動和落實,實現了“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地,并與相關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經貿合作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合作規劃綱要等文件。
近年來,受到不甚景氣的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我國建筑業產值的絕對值和增長情況都不太樂觀。但“一帶一路”戰略的適時出臺為國內建筑業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機遇。一方面,在國內的市場中,2015年由“一帶一路”海外項目基建投資拉動的國內基建投資規模在4000億元左右。另一方面,在國外市場中,截止到2015年年中,已經落實的跨國投資規模約524億美元,商務部預計“一帶一路”戰略將極大提升我國大型建筑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2015年前11個月,我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沿線的49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合計140.1億美元,同比增長35.3%。同期,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的60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2998份,新簽合同額716.3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43.9%,同比增長11.2%。“一帶一路”戰略促成的典型項目包括肯尼亞蒙內鐵路、巴基斯坦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印尼雅加達-萬隆高鐵項目等。伴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我國建筑業國際化的戰略布局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海外市場對于提升我國建筑企業的業績具有重要作用。以印度的建筑市場為例,其房地產市場相當于我國90年代左右,發展剛剛起步,但印度的人口孕育了巨大的市場需求。目前印度要建100個智慧新城,希望用工業化的方式來建造,這就為我國建筑工業化的相關技術和標準提供了巨大的市場。
由于工業化的方式可以大量的節省人工,讓機械來完成生產線上的技術活,工人只負責維護工作。因此,業內人士認為,“在人力成本高企的當下,中國的房屋建筑要出口”,鞏固現在已經進入的非洲市場、南美市場、東南亞市場,甚至開發北美、歐洲等發達國家市場,“只有通過建筑工業化的方式,實現‘二次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