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規范日常工作各個環節的工作內容,打破層層匯報的多級管理,實現監管層與一線管理者直接信息溝通的扁平化監管。
一是突出“認證”和“留痕”,加強施工現場人員管理。工程管理人員是否到崗履職是影響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了督促提高項目經理、監理等重要人員在一線的出勤率,所有施工現場都可實施指紋簽到等方式予以認證。一線管理者通過手持式數據終端,將信息實時上傳中心服務器,形成工程管理一線到監管者的信息快速通道。
二是優化管理模式和機制,加強重要環節管理。工程建設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針對事關工程質量、安全的重點環節,設置了一批特殊功能及時提醒有關人員履責。如對圖紙審查過程中發現的違反“技術強條”內容,系統將在施工管理過程中自動提示,大大提高了質量巡查的針對性。再如工程配套費收取,系統通過與規劃、施工、竣工等各個環節掛鉤和自動對比,使收費的折扣率、政策性減免等一目了然。系統還能夠對企業一個時期的中標情況進行梳理,為紀檢及相關部門提供工作線索。
三是強化公開、公平、公正,加強現場執法監督。通過技術性、程序性手段,進一步加強對工程建設監督人員的監督,明確執法責任,規范執法行為,有效管理自由裁量權,真正做到公正執法,徹底消除因監管不力而產生的管理真空。在系統中,所有的重要節點都設置了辦理、審核、批準等環節,從制度上保證了相互監督、相互印證,形成了多維的動態透明監督機制。在大集中模式下,相關數據集中于中心服務器,且數據具有不可逆性,有效避免了人情執法、事后作假等現象。實行監督事項明細和清單制,克服了漏項、漏檢行為的發生,避免“選擇性”執法。
基于互聯網打通管理壁壘實現行業信息共享
信息孤島、部門信息流通不通暢,是以往行業統一管理的嚴重壁壘。本系統依托互聯網,建立了開放的網絡環境,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行業信息共享的兩大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