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農民工上大學的有排水集團的宋占山,據他描述,自己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在2000年,勞務派遣制度風行一時。在勞動法出臺之前,各種大型國企有近1/3屬于勞務派遣,建筑工地的工人則全部屬于勞務派遣工人。宋占山也是在2010年之后才與公司簽訂了正式員工合同,這次企業推薦培訓的員工大基本上都是企業的正式員工。
《勞動合同法》實施以后,企業在用工的時候為減低成本,規避法律風險,大量使用派遣用工,結果派遣用工成為建筑企業的主要生產力,脫離于派遣用工在法律上規定的“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派遣工不是本單位的正式員工,福利待遇實際上要差很多,所以建筑工人總是游走于各個勞務派遣公司,來尋求稍好一點的薪金待遇。他們常常是在工地之間自由選擇,這一點也令建筑企業頗為頭疼。
建筑企業的農民工常常在全國各地奔波,受制于勞務派遣公司,更有大批沒簽訂合同的工人在各工地間穿梭,所以,農民工大學生助推計劃長達兩年半的學習是很難做到的。
多種形式幫助建筑工人
像城建、建工等大型企業也在通過其他方式提升建筑工人素質。這類企業的外施承包隊是固定的。他們選擇的外施隊都是素質較高、技能過硬的隊伍,由于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所以會以多種形式提升外施隊的職工素質。
首都職工素質建設工程指導委員會也不忘時時刻刻幫助建筑工人。其相關負責人稱,早在2007年就推出了“農民工小教員培訓”,通過培訓建筑工地上有一定素質的工人(比如班組長)來傳播建筑知識,再由他們把技能傳遞給工地上的農民工。另外,北京市總工會經常贈送一些建筑教材給工地上的農民工。
為了加強農民工對建筑資質的重視,北京市總工會推出“技能培訓促就業”,給予農民工培訓的機會,對取得資質等級的農民工獎勵200元。
長達3年的“技能培訓基地”建設依然在進行著,北京市總工會提供職業技能光盤和放映設備到建筑工地上組織工人觀看。另外,給一些大的企業,如住總集團配備流動數字放映機,由企業組織各地的員工收看。
最近,首都職工素質建設工程還推出了“學習超市”計劃,職工可根據需要自主選擇課程。“學習超市”包括網上學習超市和實體學習超市兩部分。前者囊括了視頻、圖書等資源,具備網上學習、在線考試、信息查詢等功能;后者集教育資源、課程體驗、資源發布于一體。目前,西城、東城、海淀、朝陽、通州區等8個區的實體學習超市已初步建設完成,預計2013年投入試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