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中國鋼結構協會、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及各省市鋼結構學會(協會)應協助各級政府,圍繞鋼結構行業的技術進步,對從事鋼結構設計、制造、施工的企業提出更高要求。圍繞杭蕭鋼構、寶鋼鋼構、北京賽博思、昆鋼鋼構、萊鋼建設、馬鋼鋼構等一批代表我國鋼結構住宅先進水平的骨干企業,和武漢世紀家園、杭蕭鋼構職工公寓、云南校安鋼結構等一批優質工程,開展行業間的技術交流,大力宣傳和推廣對鋼結構重大科技成果、新材料、新技術及新穎結構的應用,最終推動我國建筑領域實現循環經濟、節能環保的可持續發展。
痛定思痛加強建筑抗震性能
2012年9月7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縣、貴州省畢節地區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交界發生5.7級地震。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發生5.8級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地震……
這些年來,建筑房屋抗震性能差是導致震災人員傷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鋼結構住宅建筑的抗震性在地震災害中得到了檢驗。在汶川地震中,以九州體育館為代表的鋼結構建筑成了災民的避難所,鋼結構以其特有的安全性保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
近幾年,中國鋼結構協會組織部分國內鋼結構企業的技術和管理負責人、專家學者和行業研究人員赴歐美國家、韓國、日本開展鋼結構住宅技術交流和考察活動。大家對上述國家政府和企業重視結構抗震性能的研究和推廣,追求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理念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眾所周知,日本是地震多發國,日本鋼結構住宅的發展有其特定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尤其在上世紀,日本政府在每一次大地震災害發生后,都會修訂法規,補充條款,提高建筑抗震標準。建筑商都會根據建筑受損程度,進行專題研究并提出新技術的解決方案,不斷改進建筑的結構體系。日本重視對造成地震災后傷害案例的研究,其技術成果會得到國家政府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并進行推廣和運用。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國借鑒和學習。
生命第一是建筑的準則。研發具有自有知識產權的鋼結構產品,走中國鋼結構住宅獨創的技術創新之路,制定抗震和驗收新的標準,體現科技節能、科技創造生活新追求,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中國鋼結構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