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如此慷慨地援助非洲貧困國家?
為什么中國有大把的窮人,卻要花大筆的錢去援助非洲?答案很簡單:因為援外,會讓中國更富、更強、更牛逼。
首先,我們先要澄清一個概念:中國援助非洲不是學習雷鋒好榜樣,也不是損己利人;而是“有情、有義、有利”的戰略互惠。
媒體里說的“援外”,其實有著8類細分方式:
第一類叫成套項目援助:主要是中國幫助受援國建設工程項目(援建)。中方負責項目勘察、設計和施工,提供設備、建筑材料,派遣工程技術人員組織和指導施工、安裝和試生產。而援助建設一個工程項目,絕不僅僅是為了這個項目而做項目,而是將中國企業、中國技術、中國制造 打包輸出;更關鍵的是在海外當地建立了此類項目的“中國標準”。
標準這個東西,就是一條護城河。只要在這個領域采用了中國標準,今后這個國家的此類項目基本都得由中國人包辦。今后,不管你是先進的美國標準、高傲的歐洲標準、還是精巧的日本標準,不花上個十倍八倍的代價根本攻不進來。
此外,援建如果涉及到大型的鐵路公路、水利水電項目,項目及沿線的水文地質情況都會被調查的一清二楚。水文地質資料意味著什么,稍有常識的人都懂。為什么中國從清朝就開始抓捕在中國做地質情報搜集的日本間諜,這資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二種援助叫:一般物資,比如向受援國提供生產物資、技術性產品及必要的配套技術服務。這里面就涵蓋機械設備、醫療設備、交通運輸工具等。
好了,這些設備提供給你了,但設備得用啊,使用過程中的零配件那可以是要自己花錢買的。雖然咱們不是“拍立得“模式(相機便宜或免費,利潤來自相片紙),但大家都知道賣汽車不賺錢,維修保養和零配件才真正賺錢,同時還帶動了中國產品、中國產能的輸出。這就相當于中國國家花錢,替中國企業去做Sales和促銷。
第三類叫技術合作,跟第四類“人力資源開發合作”合在一起就是:前者把中國老師專家派出去培訓國外管理技術人員;后者是把國外政府官員、管理與技術人員喊到中國來“面授”。
現在每年在中國接受培訓的這種國外政治、經濟、技術的“潛力股“,已經超過1萬名??追蜃?2賢徒便聞名天下幾千年,中國每年1萬多世界門徒。
第五類是援外醫療隊。這個大家都比較熟悉,但大家熟悉的都是那些新聞題材的“頭條“-比如中國醫生血戰埃博拉啊,沖進霍亂疫區不顧個人安危啊。但,實際上的援外醫療,絕大多數時候是給當地人日常治療個頭疼腦熱拉肚子,最多接生個孩子;而且中國醫療隊特別牛的地方在于,大量運用針灸、推拿和中西醫結合的手段。不但治好了病,還推廣了中醫。
援外醫療絕對是小投入大回報: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援外醫療、藍盔天使,但其實在海外的醫療隊員總共才一兩千人,還分布在五六十個國家--這廣告效應秒殺百度貼吧10條長安街。
第六類叫緊急人道主義援助。其實就是抗險救災。這個不用說了,中國對非洲好,非洲兄弟關鍵時候對中國也是沒說的:赤道幾內亞,一個人口僅為100萬的非洲小國在汶川地震的時候向中國捐贈了100萬歐元(按當時匯率是美國捐款的近三倍),相當于這個國家每個人捐了1歐元。
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后,剛果共和國(俗稱剛果布),非要給中國捐贈一個小學。當時中國政府覺得青海建校的成本高,而這個國家只有400多萬人口,還是重債窮國,就建議對方捐贈一幢教學樓或圖書館得了。但剛果布總統表示:不管造價多高,剛方都堅持要捐建一所完整的小學。
最后,剛果布政府出資1600萬元,捐建了稱多縣文樂中心小學。
在中國遇到自然災害的時候,這些人均收入一天不到10塊人民幣的黑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每次都會出錢。人心都是肉長的,哪兒也不例外。
第7類援助叫援外志愿者,大多都是漢語教師去海外。傳播漢語、撒播中華文明,我覺得這都不能算援外,這是一個上下五千年文明古國,一個文化自信的21世紀大國必須要做的事兒!
最后一類是債務減免。這些年中國減免了幾百億人民幣的債務,看著挺多,但一和其他世界強國相比,還是很有差距。德國迄今一共減免了近5000億人民幣的援外債務,而美國一年的援外資金就有400-500億美元。日本更是海外撒錢的大金主,僅在2013-2015兩三年間就減免債務或援外3500億人民幣。甚至連坐擁全世界1/3的貧困人口,國民人均年收入僅1萬人民幣的印度,每年的援外資金都在百億左右。
中國對非洲的援助,不但在政治和經濟上都實現了互惠互利,還漂亮的踐行了習大大提出的義利觀。
首先,在政治上可以說,沒有非洲兄弟,就難有中國目前的國際大國地位。
中國對非援助始于1956年,大規模展開則在上世紀60年代。
在日常生活中,自私的人沒有真正的朋友,幫助別人與自己的錢包是否殷實并無必然聯系。這一道理在國際關系中同樣適用。中國對非援助使剛剛掙脫殖民枷鎖、百廢待興的非洲各國得以在不犧牲主權、尊嚴和國家利益前提下,獲得急需的經濟、軍事支持。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對非洲的援助非但未停滯,反倒進入高潮,例如坦贊鐵路等幾個著名的大項目都是在70年代建成的。正是中國這種無私的幫助,使中非之間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誼。
許多國內外學者指出,中國在自己相當困難的前提下對非洲進行長期、大量的無償援助,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贏得了地位和威望,爭得了影響,打破了朝鮮戰爭后西方國家孤立中國的戰略。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第二十六屆大會,中國恢復了聯合國合法席位,如果沒有非洲的“窮兄弟”的支持,中國要想重回聯合國幾乎是不可能想象的。用毛主席的那句名言就是: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們抬進去的。
然后,從1990年起,美、英、法、日在聯合國搞了十幾次反華提案,全部被否決掉。每次都是加納、肯尼亞、蘇丹等非洲兄弟加上巴鐵沖在前面,為中國搖旗吶喊。
國際風云,早已過了單打獨斗的時代,一個好漢三個幫,才能營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際格局。
經濟上:對于經濟上的中非互利互惠,我們不需要列舉中非貿易額過去十幾年增長了20倍,中國在非洲承包工程達到近500億美元,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尼日利亞等往中國出口了多少亟需的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