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言聳聽也好,杞人憂天也罷,去年率先躁動的深圳房產價格上升,正顯露高房價背景下的經濟轉型之艱。
當前樓市是非理性繁榮嗎?
中金研究團隊在一篇《關于中國房地產八個被忽視的真相》的文 章中,羅列出中國城市化率低、缺乏特大型城市、改善型需求、居民負債率低等,認為一線城市房價飆漲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海通證券的研究報告《從中國一線城市可買半個美國說起》中,則將目前飛漲的房價解讀為非理性繁榮,認為人口結構、人口流動、售租比、寬松貨幣、城市住房高空置率等,映射出房價已是強弩之末,未來會面臨日本路徑與俄羅斯路徑的風險釋放問題,即日本路徑為日元穩定、房價大跌,俄羅斯路徑為盧布貶值、房價相對穩定。
房價泡沫:經濟的風險邀請函
危言聳聽也好,杞人憂天也罷,去年率先躁動的深圳房產價格上升,正顯露高房價背景下的經濟轉型之艱。
數份官方報告顯示,無論是高端的深圳南山區,還是低端的龍崗區,實體產業都呈現潰敗跡象。深圳南山區情況顯示,在土地和金融泡沫沖擊下,工業發展動能正在衰竭,在金融、地產和基建火爆的同時,2015年工業、零售業、服務業的表現均不及預期。就工業而言,企業產品內銷不振導致企業擴大生產意愿不足,企業盈利能力明顯下滑,企業運營成本快速上升,工業企業虧損面達到34.8%,部分企業遷出現象持續。
深圳實體經濟出現的不良跡象,與房價飆升直接相關。一般而言,地區房價增速可能會在各種因素干擾下出現短期大幅上漲的情況,但長期而言難以大幅脫離當地全要素生產率的邊際增速及其預期,過度偏離就會造成存量財富再分配。
住房擁有率過猶不及
目前值得反思的恰恰就是高住房擁有率問題。過度強調高住房擁有率,未必有利于社會的發展趨勢。將“居者有其屋”解釋為高住房擁有率的文化基因,是一種典型的農耕定居的重農觀念,農耕社會定居制度動因是“穩定壓倒一切”,把人通過定居鎖定在方尺之間,降低人口區域流動性,最大限度地防止人口流動。
更重要的是,住宅對每個家庭都是一筆重資產,家庭財富主要以不動產沉淀,在增加個體負擔的同時,也強化了社會的剛性風險,因為個體的生存空間會被家園所限定,個體生存選擇自由權也被限定。
顯然,人口遷徙受到嚴格管制的社會,住房擁有率普遍高,天然帶有制度惰性和對求變創新的排斥。當前國內高達90%左右的住房擁有率,增加了人們的遷徙成本和市場資源優化配置的成本。試想,國民的主要財富用在了置業,負債也主要為了置業,這對創新及其需要的動力而言,就意味著某種形式的禁錮。
一個人口流動性高的地區和國家,住房擁有率相對較低是一種開放包容心態的自然流露。發達國家的居民住房擁有率為65%左右。去年上半年美國居民住房擁有率為63.4%,為1967年來最低,英國為64%左右,法國為65%。同時,發達國家居民年齡越大,住房擁有率越高,如“80后”的住房擁有率為40%左右,“90后”則普遍不到20%。年輕人住房擁有率低,很大程度上與年輕勞動力的跨地域流動有很大關系,而年長勞動力住房擁有率高,源自勞動力的流動強度隨年齡而逐漸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