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物聯網和高級分析技術
人、設備和大量工作在現場開展,使項目現場會變得越來越密集,他們產生了大量數據,很多數據沒有被收集,更不用說測度和處理了。很多領域已經開始實際應用物聯網了,傳感和無線技術使設備連接起來并越來越“智能”。在工地現場,物聯網能使建筑機械、設備、材料、結構甚至模板能和中央平臺“會話”以獲得關鍵性能參數。傳感、近場通訊(NFC)設備,以及其他設備能幫助監控工人和設備的生產效率,包括:設備監控和維修、存貨管理和訂購、質量評估、能量效率管理和安全管理等。
最常用的近場通訊技術是RFID,其廣泛應用于物流、零售和制造業,以收集精細化的產品、地點、時間和交易數據。目前,近場通訊技術也在演化,標簽tags將很快能包括很多信息,例如規格、日期、缺陷、供應商、設備廠商、維修記錄、運行參數等。RFID設備,包括掃描器、接收器、標簽的成本都在不斷降低,一些新的設備也在涌現。
除了物聯網外,高級分析技術也至關重要。倫敦大型基礎設施項目采用這些方法大大了節省了時間和資金,項目領導和數據分析公司一起構建了一個基于網絡的適配儀器和監控系統,這一系統吸收現場傳感數據、施工進度數據、工人和設備移動數據。基于這些信息,通過統計分析幫助項目團隊識別異常和潛在風險,這對于人口稠密和歷史文化敏感性的倫敦至關重要。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啟發于高級分析技術,一些石油天然氣巨頭采用匹配正確的團隊,指派合適的項目領導,以及修改工作流以最小化浪費和改進效率,這提高了20%到25%的效率。另一個例子,一個大的中東施工企業和軟件公司一起開發了預測分析引擎,以防止設備現場故障發生,這節省了大量故障停機時間、燃油成本和維修開支。事件模擬和優化算法也已經幫助造船企業優化了施工計劃。
05 不過時的設計和施工技術
新的建筑材料,例如自修復混凝土、氣凝膠和納米材料,以及創新的施工方法,如3D打印和模塊化拼裝,都能降低成本、加快進度同時能提高質量和安全。全球建筑業有1萬億材料市場,材料價格會占掉建筑成本的一半以上。傳統的材料如混凝土、水泥和瀝青是主要構成,但新的和更好的工程材料具有更大的需求,這源于以下幾個趨勢:綠色施工、成本效率、敏捷供應鏈、耐久性和強度改進、非現場施工等。這些新材料包括自修復混凝土、混凝土帆布、高滲透混合物、氣凝膠、納米材料等。
大約80%的施工工作依然依賴于現場,但很多項目開發商和承包商開始探索新的非現場方法,以幫助改進可預測性、一致性和可重復性。建筑業需要超越預制和拼裝結構,進入下一代技術。潛在幾個技術包括:預裝配、3D打印和機器人安裝等。
其他行業的經驗告訴我們,首先采取行動的企業會建立持續的競爭優勢,在建筑業同樣如此。這個時代,唯有持續技術創新和數字化的領先者,才是真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