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塊建筑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業內專家表示,這項技術對目前我國正大力倡導的建筑產業現代化而言,也許是一把開鎖的鑰匙。
這些方盒子一般的模塊建筑,究竟是怎樣生產出來的?“好房子工廠造”是怎樣一種理念?“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是怎樣一種模式?懷著一探究竟的目的,記者走進了江蘇鎮江港南路公租房項目施工工地。在離工地不遠的生產基地上,記者試圖探尋模塊建筑制造的“核心機密”。
建筑業向“傳統”說不
走進正在建設中的江蘇鎮江港南路公租房項目施工工地,看不到更多的施工隊伍,聽不到混凝土攪拌機的轟鳴、找不到四處堆積的建筑材料,甚至沒有橫流的泥水、穿梭往來的土方運輸車隊。圍繞著高聳的核心筒,一個個幾噸乃至幾十噸重的方盒子被依次吊起,一層層精準地往上碼放著。一棟棟大樓就這樣悄悄“長高”了。
與項目施工現場不同的是,生產基地兩個偌大的生產車間潔凈明亮,從輕質發泡混凝土預制到加裝了全部室內設施的三維房屋成型,全部在自動化流水線上完成。據悉,包含多項專利技術、45%裝備出于自己研發的基地廠房,自動生產線達3.7萬平方米,包括18個生產工序。只有經過嚴格培訓的工人才能進入車間工作,全過程都處于監控中,每個模塊都有記錄、每個環節都有簽字,質量可控可追溯。
曾經到該項目考察的全聯房地產商會會長聶梅生,看到房屋出廠的全過程,不由得發出這樣的感慨:“綠色建筑將傳統的建筑施工轉換為依托生產線的制造業,促使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從而推動了建筑工業化發展,為今后我國建筑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據統計,推行建筑產業現代化后,水耗、垃圾和污水排放量能降低62%左右,能耗、人工可分別減少38%與46%。鎮江市常委、鎮江新區黨委書記李小平正是看到了建筑產業現代化的廣闊前景,敏銳地捕捉到國外相對成熟的技術,在進行了3年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將模塊建筑體系引進國內,用于建設鎮江港南路公租房項目。
工地變身工廠標準更加精細
鎮江港南路公租房項目建筑面積約13萬平方米,包含了18層高的10棟18層,共計1440套公租房。每棟樓由324個模塊構建,單個模塊最寬達4.5米、最長8米。
模塊建筑是根據建筑的功能空間設計,劃分為若干個尺寸適宜運輸的多面體空間模塊,根據標準化生產流程和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由熟練工人在生產車間流水線上制作完成室內精裝修、水電管線排布、衛生器具安裝以及家具嵌入等。所以,與通常所見的建筑模塊不同,威信廣廈所采取的是三維模塊建筑系統。將建好的模塊運輸至現場,進行模塊的吊裝及連接、外墻裝飾及市政綠化的施工。與傳統建筑相比,模塊建筑具有適用性廣泛,建造周期短,建筑壽命長,環保效果等優勢。
在設計階段,在保障個性化需求的前提下,將建筑圖紙進行拆分,使之成為可在工廠生產、適宜運輸的模塊生產圖紙,讓生產標準精確可控。在生產階段,工廠將墻體成型、管線排布、內部裝修等工序進行標準化流水作業,完成總建筑體80%的施工任務,使得模塊化建筑與鋼筋混凝土結構相比,節約混凝土80%以上。在搭建施工階段,采取模塊整體拼裝的方法,有效減少工期,并抑制工地揚塵、建筑垃圾等次生污染,實現了現場施工節電70%、節水70%、減少建筑物垃圾85%的效果。另外,其產生的95%的建筑廢棄物可被回收利用。
以簡裝修住宅為例,相較于傳統鋼筋混凝土建筑,模塊化建筑在增加20%的建安成本(以行業平均值為例)的前提下,使財務成本降低50%、人員減少30%、管理費用降低20%、綠建成本降低70%、工期縮短40%,但綜合成本僅增加3.4%。如采取中檔裝修,綜合成本幾乎持平。而采取高檔裝修,綜合成本將降低8.7%。
工業化=標準化≠沒有個性
提到模塊建筑體系,不得不將視線拉回到它的發源地英國。奪得2009年英國最佳學術公寓獎的一棟25層建筑,是迄今為止用模塊建筑體系建造的世界最高樓。3棟大樓用843個建筑模塊搭建出657套公寓,施工工期只用了9個月,比傳統建筑方式少用了10個月工期。據了解,相對于傳統鋼筋混凝土結構系統而言,模塊建筑體系施工周期可減少50%。一套兩室兩廳的房間一般由3個模塊組成,在現場只需兩個工人2個工作日即可完成組裝及調試。2012年完工的倫敦奧林匹克大道五號項目,是使用模塊建筑體系建造的世界第二高樓,實現了建筑外立面橢圓形的突破。據了解,模塊建筑體系可以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讓建筑的戶型和外立面設計不受局限,可以滿足諸如養老院無障礙設計、學生公寓空間最大化利用等需求。
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住宅工程中心副主任、項目設計師婁霓,為新區公租房項目量身打造了7種戶型,還結合多年從事適老住宅研究的心得,在9號樓和10號樓做了一些無障礙適老性用房,并在房間里做了折疊淋浴凳、觀察窗等適老設施,成為用模塊建筑體系建造小戶型適老住宅的一次全新實踐。鎮江港南路公租房項目、五號項目以及正在建造中的外立面醞釀新突破的倫敦BARKING酒店,成為“工業化等于標準化,但標準化不等于沒有個性”的最好詮釋,讓業界從此免去工業化等同于個性化喪失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