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社會認知度相對較低的鋼結構、木結構,則更需要政策的引導和扶持。標準院鋼結構所所長王喆說:“推廣鋼結構建筑,要加強宣傳和引導,讓地方政府和百姓既認識到鋼結構建筑的優點,也認識到現在的鋼結構建筑已經克服了傳統觀念中的一些不足,提升了性能?,F在處于推廣鋼結構建筑的重要階段,地方政府可以出臺一些具體的政策給予扶持。特別是在政府投資類項目上,政府更應該優先選用鋼結構建筑?!?/p>
肖明認為,在國家宏觀政策指導下,地方政策一定要具備實用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首先,地方政策在制定時一定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確保政策適應地方特色和實際需求。比如針對預制率的要求、預制構件的實施種類等內容在政策中要切合實際,因地制宜,能真正體現裝配式的技術優勢。其次,地方政策不能空洞、不能喊“口號”,必須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設計企業、生產加工企業、施工企業拿到政策就知道該怎么做。有些地方雖然政策上明確了今年要推廣多少平方米項目、明年推廣多少平方米項目、幾年后達到多少比例,但實際上一年過去后可能一個試點示范項目也沒有落實。有的地方試點示范項目雖然明確了,但老是實施不起來。這都是因為政策不落地,不具有可操作性。
李新華認為,在建筑業必須轉型、裝配式建筑必須推廣的時期,全國大范圍推廣裝配式建筑要因地制宜。經濟基礎弱、房價水平不高、對成本消化能力不強的地方,可適時推進裝配建筑,先從樓梯、樓板等部件做起,并在實驗的基礎上發現問題、總結經驗、逐步提高。如上海中森在廣州、寧波、鄭州等地進行裝配式設計的項目,均根據當地條件,不單純追求預制率,而是選擇樓板、局部外墻、陽臺、樓梯等構件進行預制,既使開發主體單位逐步參與了工業化實踐,又不會造成過多管理及質量控制問題,同時較好地控制了經濟成本的增加。這種模式可以認為是各地起步階段的較好辦法。
設計是核心設計院轉型在即
與傳統建造方式不同,裝配式建筑使設計的龍頭作用突顯,給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逐步升溫的裝配式建筑,設計院必須步履緊跟、超前準備、精細研究。
有40多個裝配式項目設計經驗的李新華深感設計的重要性。他說:“裝配式建筑是一個高度集成的產品,設計是核心。設計對構件加工生產、施工工藝、維護保養等整個產業鏈的每個環節都要考慮到,并且要用BIM信息技術三維精細化設計。比如我們設計的大名城浦東唐鎮項目,采用預制剪力墻反打石材工藝。石材在工廠里整體預制完成,需要前期三維精細化設計建模。構件詳圖需考慮建筑、結構、機電、加工脫模工藝、運輸及現場吊裝要求等。否則,生產好的預制構件到施工現場很難再修改。設計一旦考慮不周就會造成很大的浪費?!?/p>
目前,在裝配式這條產業鏈上,設計仍是比較薄弱的環節。肖明說:“國內具有豐富的相關設計經驗,能獨立、高質量完成裝配式建筑全過程設計的企業可能不會超過十幾家。”
與設計企業相比,加工企業起步早,特別是民營企業,有遠大住工、黑龍江宇輝等。近幾年,中建、中鐵、中冶等大型國有企業也進入加工和施工領域。
由此,設計院對裝配式建筑的認識和了解亟待提高。王喆說:“其實,我國推廣發展鋼結構的技術條件是具備的。通過對我國鋼結構建筑相關標準規范梳理,我們發現,標準體系基本上是健全的,只是部分需要修訂和補充。但是很多設計師不知道這些標準規范。當前,關鍵是要讓廣大技術人員了解和熟悉鋼結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