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層發包糾紛難解 建筑行業成欠薪重災區
“我已經有一年半沒拿到工資了,現在連充話費的錢都是家里人交。 ”在合肥半島路一處工地上,建筑工人余本成一臉無奈地告訴記者。余本成是阜陽市臨泉縣人,常年跟隨同鄉的包工老板做建筑活兒。去年老板在無為承建的一處工程因為糾紛被迫中斷,數十萬元的保證金也拿不回來,老余和工友們的工資也沒了著落。 “老板資金被套我們也跟著遭殃,他為了籌錢把家里的房子都賣了。大家都是鄉里鄉親,我們也不想鬧僵,只盼著早點拿到工資。 ”
老余的遭遇在建筑行業并不少見。現階段,由于建筑市場不規范,行業存在過度的層層發包現象,時常導致大小包工頭之間產生工程款糾紛,糾紛得不到解決遭殃的往往是處在鏈條末端的農民工,因此建筑行業也成了欠薪問題的重災區。
省人社廳法律顧問、安徽天禾律師事務所律師孟超認為,盡管有關法律規定,工程建設領域由總承包企業對支付農民工工資負總責,分包企業或勞務公司負直接責任,不得將拖欠工程款等經營風險轉嫁給農民工。但是實際上,分包方資金鏈斷裂,風險往往落在農民工頭上。由于很多施工單位沒有按照《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的要求與農民工簽定勞動用工合同,工程轉包、分包后,一些施工作業隊,因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基本上都沒有與農民工簽定勞動合同,農民工在工資報酬和勞動保障等方面僅僅止于口頭約定。 “一旦發生欠薪爭議,往往是有口難辯,根據法律規定的‘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吃虧一方往往是農民工。 ”
“過去,農民工欠薪多發生在建筑業領域,但從今年農民工討薪事件來看,一些工業企業,特別是為一些大企業做配套產品的企業,由于自身抗經濟風險能力弱,在公司資金出現問題時,也容易出現欠薪、欠社保等情況。 ”鄧松枝說。
采訪中,還有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推行的農民工實名制工資卡制度很好,但從實際執行情況來看,并不盡如人意,“由于流動性太大,有的人甚至只在工地上干一兩天的活,他們本身對工資卡也不是很在意,領取工資卡的意識不強,很多農民工的工資卡還在包工頭手里。 ”
暢通投訴舉報渠道 依法討薪開辟“綠色通道”
今年我省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就維護農民工勞動報酬權益出臺一系列措施,包括在建設領域和其他易發生欠薪的行業推行工資保證金制度,在欠薪多發市、縣(市、區)建立完善農民工工資應急周轉金制度,推廣實名制工資支付銀行卡,加大對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源頭預防和專項治理力度,對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案件及時受理。
近日,省人社廳等九部門聯合下發《關于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的通知》,決定從2015年11月15日至2016年春節前在全省組織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重點檢查使用農民工的各類用人單位,特別是招用農民工較多的建筑施工、公路鐵路、水利建設、加工制造、餐飲服務及其他中小型勞動密集型企業、勞務派遣企業、個體工商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