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傷需要時間
在程曉陶看來,中國的城鎮化導致水災風險的增長是必然的,這也意味著城市內澇不能在短期內得到解決。“不是說今天市長市委書記給你承諾了,明天這個事兒就能解決。這是一件長期的、艱苦復雜的、需要高投入的事兒。”
他以日本鶴見川流域為例分析說,1966年的臺風使鶴見川流域6萬多戶受淹,經過近20年的治理,到1982年只有5000戶被淹,“現在還是同樣強度的降雨,基本上只有幾十戶,甚至幾戶被淹,現在的標準比原來的防洪能力更強了。”
程曉陶表示,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內澇是世界城市的共同問題。1999年,日本九州首府博多、首都東京相繼暴雨成災,兩地都發生了地下室里淹死人的事件,舉國為之震驚。
隨后,日本城市改變了“重地上,輕地下”的思路,開始對地下排水系統進行補課。“日本建地下宮殿,實際是走了彎路之后的無奈之舉。”程曉陶說,也正因為走了彎路,補課之后的建設成本、維護成本、運行成本都成百倍地增加。
1965年,美國新奧爾良曾因颶風襲擊造成74人死亡,美國國會通過防洪法案授權修建颶風防護工程,但工程一拖再拖,預算費用由最初的0.85億美元,上升到7.38億美元,最終又因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重提,此時,預算已高達146億美元。
汛期頻繁出現的內澇對城市人民生活造成困擾,城市排水系統老化帶來的問題受到了政府的關注。可以預見,在新型城鎮化推動下,部分重要城市進行排水系統和排污系統的改造沖動尤為突出,這樣也給相關的行業帶來了商機。
中國城市的投入顯然不會更少。從2011年到2013年,武漢市在排水設施建設中的總投入為124億元,未來三年,武漢市還將計劃投資130億元,完善17個排水系統。據稱,屆時武漢市的地下管網的排水能力將達到可抵御“十年一遇”降雨的標準。
在程曉陶看來,在“補課”過程中要注意避免權責不明、相互推諉的問題。他們的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06年,有379座城市的防洪工作由水利部門負責,有114座城市歸口城建部門,另有142座城市由兩個部門共同管理,還有7座城市未明確管理部門。
正是因為這種現狀,程曉陶擔心住建部“一刀切”的做法難有效果。他希望體制尚未厘清的城市在補課過程中要注意各部門之間的聯動機制。北京市直到2011年,4000多公里的排水管網才全部由市政工程管理處移交給北京排水集團運營和管理。
顯然,療傷需要時間。程曉陶認為,對于城市執政者而言,當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制定可持續的、統籌規劃的、可以實施的方案,“然后一屆屆政府去實行,去推動。”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