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蕩與洗牌
中國的公裝企業和家裝企業都依賴于房地產的大環境,但公裝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比家裝企業更強一些。在2003年的SARS流行與2008年至2009年的國際性的金融危機中,中國的公裝企業受到的沖擊較小。家裝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受到的影響較大。一個典型的事例是,“非典”的高峰期間,在北京家裝行業務工的農民技工,幾乎是一夜之間從不同的渠道離開京城,很多工地只有停工。主要原因是家裝企業的規模有限,即使是全國較大的家裝企業,他們擅長的是“零售”式的服務管理,缺乏借力金融和資本的經驗。家裝企業囿于規模與實力的限制,很難形成全國性的企業。與其說是“水土不服”,不如說家裝企業自我定位為“農耕戶”。2003年廣州不少本地家裝企業試圖向外擴張,都沒有成功。“星藝”等全國知名品牌紛紛做“減肥”手術。同樣,北京的企業基本上只能飲馬于黃河北岸,上海的企業止步于黃河以南。
家裝企業在一定的區域內各自經營,但他們的狀況基本相同。而且,各地地方政府的監管政策比國家級的法規更有效。
以廣州為例,廣州市建筑協會家裝委員會在2002年根據企業業績、客戶信譽、技術人員配置、投訴情況、辦公場地等進行審核,通過后報建委批準頒發了《家裝資格證》。2003年,廣州有156家企業有《家裝資格證》。這是家裝企業進入行業的“準入證”。廣州市希望以此措施來“清理門戶”,整頓市場秩序。
2003年4月,廣州市家居裝飾委員會制訂了《家裝驗收辦法》,為廣州市的家裝行業確立了初步的服務質量標準。
受到各方的擠壓,家裝企業頑強地抗爭著。一方面是住宅精裝修的擠壓。2003年,為進一步貫徹國家推行的“一次性裝修到位、取消毛坯房”政策,房地產商們紛紛介入家裝業,各類精裝修房、豪華裝修房頻頻出現,使蓬勃發展已十年之久的傳統家裝市場面臨嚴峻考驗。活躍的成品屋市場,也導致了傳統家裝市場的迅速萎縮,市場空間越來越小。大型的公裝企業在住宅精家裝方面有優勢,深圳廣田、北京遠洋等公裝企業在樓盤的精裝修方面已經經營多年。
早在1996年,原建設部在全國小康住宅開工小區經驗交流暨第五次規劃設計方案評審會議上指出,要避免二次裝修帶給住戶的干擾和浪費,實行“菜單式”裝修設計方案。基于國家資源和環境的宏觀考慮,“一次性裝修”,即住宅精裝修,是一個合理的方向。但是多年來一直未能推行,可能的原因是成本控制、質量標準和裝修的個體性要求。1999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建設部等部門關于推進住宅產業化提高住宅質量若干意見的通知》要求加強對住宅裝修的管理,積極推廣一次性裝修模式,避免二次裝修造成的破壞結構、浪費和擾民現象。
推廣住宅精裝修似乎是將相當數量的家裝企業掃地出門,但問題遠沒有那么簡單。首先是推廣的難度,畢竟中國已經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其次是住宅再裝修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另外是建材商對家裝企業的擠壓。廣州市的百安居、好美家等大型市場、建材大賣場紛紛設立裝修部,以其充裕的貨源、更便宜的價格與更齊全的樣板,直接介入裝修行業,給中低端家裝市場帶來極大沖擊。而櫥柜、潔具等建材部品的上門安裝與終端服務,又從專業細分市場再一次奪去了家裝企業的又一杯羹。有的建材商直接將家裝企業逐出賣場,更多的建材商實行一站式服務,憑借自己的實力上下游通吃。作為回應,很多的家裝企業也開設了自己的賣場。
房地產商、大賣場與細分專業行業的介入,使家裝市場進入了一個從未有過的板塊碰撞與沖擊地帶,在這種碰撞與沖擊下,不少家裝公司紛紛倒閉、重整,市場進入大洗牌。有些城市的家裝企業每年以20%的速度倒閉。
2003年的廣州家裝市場發生了大面積的“大洗牌”,企業倒閉、公司人間蒸發等事件頻頻見諸報端,連一些所謂的“知名公司”、“品牌企業”也不能幸免,如廣州元洲公司的突然關門事件,喜盈門的股東退股紛爭事件等等,使家裝市場面臨前所未有的“寒冬”。2003年3月,廣州家裝企業自救峰會在順德舉行,家庭之星、名匠、葉之峰、閑庭裝飾等30多家企業參加,11月份又在《新快報》與廣州市建筑協會家裝委員會的牽頭下,舉辦了一場大規模的家裝市場研討會,探討家裝業危機,謀求自救之路。
家裝企業的“洗牌”,肯定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這樣的“冬天”,昭示這一個更加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