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建社保一體化賬戶
養老保險費率雖然偏高,但確是最難降的一個險種。
“按照政策要求,我國必須要在兩年內完成降低社保費率和社會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兩件事,之所以實施階段性而非現在就將養老保險費率大幅降低,是因為我國已經有20多個地區的養老金出現了收支不平衡的情況。”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去年,我國財政已經為養老保險基金補貼了近4800億元。
記者梳理統計公報發現,2014年,各級財政補貼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為3548億元,也就是說,僅僅一年的時間,財政補貼增長了1000多億。
而根據往年的統計公報公布的數據計算,從2002年到2014年這13年間,各級財政補助養老金金額達到了20748億元;其中,從補助金額增長的情況來看,從400億元到2000億元用了9年,2011年突破2000億元(2272億元)后,2013年就突破了3000億元(3019億元),如今,短短兩年的時間,該數據直奔5000億大關。
上不去,下不來,養老保險需要尋求新的解決方案。
“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養老保險費率原本一分都不能降,如果一定要降,勢必需要加大第二和第三支柱的發展。”7月6日,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特邀成員孫博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養老金體系有三大支柱,基本養老保險一旦降費,企業年金和個人商業養老保險部分就要增強相應的補充作用,從而保證養老金制度的持續發展。
在孫博看來,兩年后,基本養老保險費率下調多少應該考慮第二和第三支柱的發展程度。也就是說,只有明確后兩個支柱發展到什么程度才能預估第一支柱應該降到多少比例合適,同時,需要考慮全國社保基金增加或彌補進來的額度。
作為國家社會保障儲備基金,在我國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全國社保基金將用于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支出的補充、調劑,至今還完全沒有動用過。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規模已由設立時的200億元發展到15085.92億元。
“兩年之內既要做到降費又能保障制度持續發展,一個徹底的改革就是整合,中國社保已經面臨調結構、建機制、大整合的挑戰。”上述業內人士建議,根據個人財務生命周期建立社會保障一體化賬戶,讓各類社保基金實現互助發展,比如,個人有了首套住房后,住房公積金可以向職業養老金和護理險轉化,這樣不光可以有效地管理和使用住房公積金,同時還可以實現保險基金之間的互動和發展,最終實現企業發展和社會保障持續的雙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