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規定,此次調整的時間周期為2016年5月1日到2018年4月30日。不過,有業內人士明確表示,兩年期滿后,養老費率并非如此前預期般恢復到之前的繳費水平,而是將繼續降低。
“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后,只要夠發9個月養老金的地方都已將養老保險費率下調;但是,企業壓力依然很大,為此,兩年期滿后養老保險費率依然會繼續下調,相關部門已經開始著手研究方案。”7月6日,一位參與制訂方案的業內人士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單純地降低養老費率不能解決問題,關鍵還要調整養老金制度結構,實現制度上的創新。
多地降費之后
隨著我國下調社保費率動作的密集啟動,社保占企業工資總額的比例逐漸縮小,但總體來看依然過高。
4月13日,國務院第129次常務會議研究通過了《關于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的通知》,執行時間從2016年5月1日起,為期兩年。
通知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是階段性降低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超過20%的省(區、市),將單位繳費比例降至20%;單位繳費比例為20%,且2015年底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可支付月數高于9個月的省(區、市),可以階段性將單位繳費比例降低至19%;二是進一步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失業保險總費率在2015年已降低了1個百分點,在這個基礎上可以階段性降至1%-1.5%,其中個人費率不超過0.5%。
也就是說,養老基金夠發9個月的地區均應實施本政策。就目前來看,全國有21個省市區符合降低企業養老保險費率條件,其中上海由21%降到20%,其余20個省市區是北京、天津、山西、內蒙古、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海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西藏、新疆、甘肅和寧夏,符合降低費率的條件,可以由20%降低到19%。
實施至今,至少已有16個省份下調了企業養老保險費率,部分地區降低了失業保險個人費率。同時,多地明確表態,費率降低后,參保人員的各項社會保險待遇不受影響,要確保按時足額支付。
那么,這樣一次以“幫助企業減負”為目的的降費,究竟能為企業省下多少銀子?
根據人社部初步測算,符合條件的地區,如果降費政策全部落實到位,預計每年可降低企業成本386億元。失業保險按照各地總費率降低0.5-1個百分點來進行測算,每年可降低企業成本約300億-600億元,如果再加上2015年先后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費率的有關政策,每年總計可降低企業成本1200億元以上。
“雖然實施了階段性降低社保費率,但降完之后的五險依然占企業工資總額的37.7%,加上24%的一金(上限),五險一金的占比依然高達61.7%。也就是說,雇主準備了100元,60多元是繳五險一金的,真正發到職工手中的工資不到40元,成本太高了,照此下去,企業照樣活不了。”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其他險種已經沒有太多下調空間,唯獨養老保險占比依然偏高;因此,兩年期滿后,該險種依然需要調整,至于應該調整到多少費率比較合適,方案正在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