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看錯自己
王石和萬科管理層一直自恃的是團隊優秀到無可替代,資本離我不行。因此有我行我素甚至叫板的權利。
首先優秀不是輕慢的理由。
其次,這是一個被夸張了的錯判。
優秀是相對的,相對是看程度的。
萬科某種程度上是被符號化了:把想做到什么,當成已經做到了什么。
萬科在研發,但也待實現
萬科的優勢在于杰出,劣勢在于沒杰出到不可替代。這是與資本博弈的最大短板。
萬科的專業,說到底是土地、資金周轉和流程管理上的專業,還沒轉化到用戶端的口碑和品牌溢價。
也就是在開發端,效率很強,在產品質量、社區服務等用戶端的專業溢價上,還沒體現出來。
但是在中國地產業,開發端的這種差異,還談不上是壁壘。從拿地的資質,到產品銷售時的溢價,都沒有不同。
如郁亮所說:“住宅行業一直是粗放式的發展,萬科的管理能夠精細化到哪里去呢?我們的粗放管理問題還沒解決呢,在精細化管理上可以說還在學習階段。”
這也是整個中國地產業在粗放發展期的特征:開發端的錢好賺,用戶端還在理念階段,邊研究邊等風來。
這階段企業經營間的差異,不是蘋果和小米。全都是小米。
經理人對企業的差異,也就是成本、周期上的差異,和蘋果對喬布斯的依賴,有本質不同。
孫宏斌談到萬科之爭,舉例自己的融創:有萬科1/4的銷售額,但只有萬科1/27的市值。他如果是資本,會選擇收購自己的企業。雖然他敬重萬科。
為免誤解,再說一遍:萬科和萬科經理人都很優秀,沒達到不可替代。
當萬科管理層以不可替代來博弈股東時,只會讓股東加速進場。因為這是對股東永久的威脅:任何一家公司的大股東也承擔不了管理層的集體罷工。
③ 看錯股東
王石最初對寶能的出言不遜,因為兩方確實結過梁子:深圳東部海上運動基地的爭奪。情有可原。
但此后跟兩大股東都鬧翻,說明確實太任性。
像華潤這樣的大股東,在A股市場不會再有了。自身有地產,讓位萬科去發展,為挺萬科,不惜讓任志強凈身出戶。
企業是自己的,你盡可以去做自己。但你是上市公司時,必須考慮大股東的階段性訴求。
遺憾的是,萬科從沒考慮過。有個段子,說當年郁亮制定了萬科的發展戰略,向大股東華潤的新任董事長宋林介紹,宋林表示挺好,然后來了一句:郁亮,你告訴我,在萬科整個發展戰略里,股東在哪里?
郁亮當時是懵逼的。我好不就是你好么?可他解釋不了萬科這么好,王石為什么還要去登山游學。股東亦然,是有自身的發展規劃和成長訴求的。
在萬科歷史上,華潤鄭重其事追求過控股股東地位,連操作方案都拿出來過。宋林落馬前都表達:履職期間未能令華潤控股萬科,系其職業生涯憾事。萬科不是不知,但最后搞了自己的“合伙人計劃”。
王石去年求救華潤時,就應該感覺到華潤態度曖昧背后的意圖。他最后的決定是堅決引入深鐵新股東,其實是連華潤做控股股東都不想接受。
這個股東,不該小看
董事會一戰,已是冰凍三尺之后的結果,絕不是突如其來的對決。這一戰,各自已無退路。
王石想畢其功于一役,寶能想畢其功于一役,都輸了。華潤找漏洞反制即可。
華潤的特殊性還在于,它是個有信心整合外部資產的玩家。包括萬家、怡寶、雪花啤酒、三九醫藥,無一不是并購整合而后發揚光大。而且市場化運作為主導。
當萬科說“我輸了你能贏么?”的時候,這個大股東,有理由不這么想。
基于自身的經驗、地產業務的布局、長期規劃和短期陣痛的平衡,以及對管理團隊的分化策略。都是可出的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