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大市收入為何少
盡管財政收入與GDP存在著較大關聯,但影響一個城市財政收入的因素中,除了GDP,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尤其是行政等級和產業結構的影響之下,很多城市的財政收入和GDP之間存在著較大的“錯位”。
例如,一些傳統的制造業大市,如東莞、佛山、泉州,財政收入排名遠低于其GDP的位次。比如GDP排第16位的佛山,財政收入僅位列第25位;GDP第21位的東莞,財政收入位列第28位;GDP第23位的泉州,財政收入位列第37位。
林江說,以制造業尤其是加工制造業為主的城市,城市稅收主要來自增值稅收入,而企業所得稅比較少。因為這些企業的產品出口較多,不在國內銷售,無法為地方政府帶來企業所得稅收入。再加上出口退稅,因此,這些傳統的制造業出口大市,產生的產值和GDP比較高,但稅收并不是很多。
與這些傳統制造業大市相比,不少省會城市的財政收入排名則高于GDP的排名。比如鄭州GDP位列第18,但財政收入位列第14;西安GDP位列第26,但財政收入位列第17;濟南GDP位列第25,但財政收入位列第19;合肥GDP位列第28,但財政收入位列第23。
這種“錯位”的背后,是產業結構的差異。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稱,第三產業提供的稅收比例要比制造業大。制造業相應的稅負有一定的抵扣,比如出口退稅等,因此凡是制造業特別發達的地方,地方的稅收相應差一些。在稅收分成方面,制造業上繳的多是國稅,第三產業則地稅比較多。這也就不難理解,直轄市、省會城市和深圳、廈門等計劃單列市的第三產業比較發達,因此財政實力也比較雄厚。
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在中國經濟發展不均衡的情況下,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無論是在城市建設還是公共資源方面均比其他地市具有較大優勢。很多普通地級市的制造業企業在做大之后,為了吸引優秀人才,會把企業的研發設計、營銷總部搬到一二線城市。比如佛山、東莞的不少企業會把總部設在廣州、深圳,泉州的不少企業把總部搬遷至廈門,不少省份的企業總部搬遷到北京、上海,這相應地也會造成稅源進一步流向一二線大城市。
丁長發說,財力雄厚的一二線大城市,對企業設立總部有不少獎勵和優惠,從而進一步吸引更多企業總部向這些中心城市轉移。另一方面,一二線大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比較好,由此產生的房地產稅收也比較多,這也是普通地級市所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