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運營、改造和拆除
第二十五條 綠色建筑的運營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節能、節水、綠化等管理制度完備;
(二)節能、節水等設施設備運行正常;
(三)供暖、通風、空調、照明等設備的自動監控系統運行正常,記錄完整;
(四)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廢氣、污水等污染物達標排放;
(五)分類收集生活廢棄物,規范設置垃圾容器。
第二十六條 對建筑進行裝修時不得破壞原有的圍護結構、用能設備、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統等設施。發生上述行為時,物業服務企業、業主委員會或者物業管理委員會應當及時勸阻、制止;勸阻、制止無效的,應當及時報告物業管理行政主管部門,物業管理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依法處理。
第二十七條 建筑物所有權人或者使用權人與物業服務企業簽訂服務合同時,應當載明符合綠色建筑特點的物業管理內容。
集中供暖、供冷、供熱水系統等用能設備,應當由專業技術人員或者受委托的專業服務企業管理和維護。
第二十八條 省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健全建筑能耗統計、能源審計、能效公示等節能監管制度。省和設區的市建設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建筑能耗監測平臺,實施建筑能耗動態監測。財政部門對建筑能耗監測平臺的運行維護經費應當給予必要保障。
第二十九條 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所有權人或者使用權人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開展能耗統計,并將結果報所在地建設主管部門。已經安裝建筑能耗分項計量裝置的,應當將所采集的能耗情況連續實時上傳至市級建筑能耗監測平臺。
第三十條 設區的市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相關部門制定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額,并定期公布超限額的用能建筑名單。
建立和實施建筑能耗超限額加價制度和差別電價政策,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超限額的用能建筑應當安裝建筑能耗分項計量裝置,改建、擴建時應當同步進行節能改造。
第三十一條 建筑節能改造應當進行建筑節能量核定。使用財政資金進行節能改造的項目,應當委托專業機構進行建筑節能量核定。
第三十二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制定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計劃,分步驟實施。
機關辦公建筑的節能改造費用,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居住建筑和科學、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公益事業使用的公共建筑納入政府改造計劃的,節能改造費用由政府和建筑物所有權人共同負擔。
第三十三條 使用國有資金投資或者國家融資的大型公共建筑,未達到設計使用年限,確需提前拆除的,應當向社會公示征求意見,并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備案。
第四章 綠色建筑技術
第三十四條 綠色建筑發展應當堅持因地制宜、被動優先、主動優化的技術路線,推廣應用自然通風、自然采光、雨水利用、余熱利用技術和太陽能、淺層地溫能等可再生能源。
第三十五條 城鎮集中開發建設的區域,應當規劃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區域建筑能源供應系統、城市再生水系統和雨水綜合利用系統。
已建成綜合管廊的區域,電力、通信、供水等相關管線應當進入,不得另行建設。
第三十六條 規劃用地面積二萬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應當同步建設雨水收集利用系統。
新建建筑的景觀用水、綠化用水、道路沖洗用水應當優先采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傳統水源。
新建建筑應當選用節水器具,場地排水管網建設應當采用雨污分流技術。
第三十七條 新建的政府投資公共建筑、大型公共建筑應當至少利用一種可再生能源。
新建住宅和賓館、醫院等公共建筑應當設計、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
第三十八條 新建建筑應當使用預拌砂漿、預拌混凝土、高強鋼筋和新型墻體材料,推廣應用高性能混凝土。
建筑的基礎墊層、圍墻、管井、管溝、擋土坡以及市政道路的路基墊層等工程部位,鼓勵使用再生建筑材料。
城市道路、地面停車場等應當優先使用透水性再生建筑材料。
第三十九條 各級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和完善建筑產業現代化政策、技術體系,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住宅產業現代化。
新建公共租賃住房應當按照成品住房標準建設。
鼓勵其他住宅建筑按照成品住房標準,采用產業化方式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