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建筑事務所困難重重,由于內地房地產市場的低迷,國內建筑公司/事務所的日子也不好過。
2015年春節前夕,賈民(化名)在辦公室里忙成一團,作為江蘇一家大型建工企業的總經理,賈民坦言2014年是他入行二十年來最難過的一年。
溫州中城集團破產的消息傳來,在賈民的建筑行業圈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不過這也不足為奇,墊資、房地產低迷等原因,讓建筑行業越來越難做了。”賈民說。
有“溫州建筑航母”之譽的溫州最大建筑企業中城集團垮了,不得不通過拍賣全部股權的方式來進行重整。中城集團的垮臺,讓不少建筑企業都“心有戚戚焉”。那么,這幾根稻草究竟是如何壓垮中城集團的?現實中,還有多少企業面臨著類似的問題和困局?中城集團的垮臺又能帶來哪些啟示?
壓垮這艘“航母”的三根稻草,分別是:互保拖累、房地產低迷以及銀行“斷供”。
其中,銀行“斷供”被外界認為是構成企業“資金鏈”斷裂的最主要原因。“所謂銀行‘斷供’,實際上就是銀行對企業進行的抽貸、壓貸等行為。”浙江寧波一家建筑企業的負責人王洪(化名)對此深有體會,他解釋稱,一家企業進行經營,尤其是建筑企業,在運作中會涉及到雇人、施工、用料以及疏通等種種環節,而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資金的支持,“但企業的資金畢竟有限,因此向銀行貸款就成了很多企業的‘必經之路’”。
在浙江溫州最大建筑商中城集團的破產重整申請書中,“受企業互保拖累”也成為了致使企業衰亡的一大理由。2011年,溫州眼鏡大王胡福林因資金鏈斷裂出走后,曾心懷愧疚,因為一大批的互保企業將受拖累。這些互保企業里面,就包括中城集團。
其實,還有頗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建筑行業的墊資潛規則,一旦回籠資金不順利,就很容易讓建筑企業陷入資金困境之中。在接受記者采訪前,賈民剛剛送走一批來要債的企業,“墊資的錢回不來,就會產生一連串的債務反應,又頭疼又無奈。”賈民說。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墊資問題在建筑行業內早已成了不成文的潛規則,盡管建筑商對墊資滿腹怨言,卻只能硬著頭皮接受。“僧多粥少,你不做總有人做,這就是現狀。”賈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