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牌四個交易日,萬科A股市值蒸發超過540億元。這家陷入控制權爭奪風波的知名上市地產企業,已經不僅限于萬科高管、寶能、華潤三方之間的博弈,資金來源、杠桿風險、中小股東權益等眾多新情況,指向了無法繞開的金融監管難題。
萬科股權爭奪產生的問題誰來管?怎么管?記者對此進行了跟蹤調查。
萬科股權之爭不應繞開監管
7月4日至7日,萬科股價連續兩個跌停后,于第三個交易日翻紅,7日再度下跌達4.95%。不僅萬科的中小股東損失慘重,人們更擔心這會暴露寶能買入萬科帶來的一系列風險問題。
事實上,對于寶能買入萬科股票的這種行為,業內普遍認為只要市場行為合法合規即是中性的,但是購股資金背后的合法合規性、杠桿風險等問題,則難以繞開監管。
根據記者的調查,在對萬科股權進行收購直至成為第一大股東的過程中,寶能系通過技術操作多途徑募集收購資金,其中的杠桿風險不容忽視。
凱石益正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研究總監仇彥英表示,無論是融資融券,還是銀行理財資金、萬能險資金,所有的杠桿都依賴于二級市場股價的上漲來實現兌付。一旦萬科股價持續下跌,或股市出現趨勢性下行,風險可能沿著杠桿資金鏈條跨市場、跨行業傳遞。
值得注意的是,從2013年開始,安邦、生命人壽等保險公司頻頻舉牌上市公司,包括地產行業龍頭企業在內,低估值藍籌股成為其主要增持對象。中信證券一項研究顯示,保險資金在大地產、大藍籌企業中的持股比例下限(按照市值加權平均結果)已從2011年初的1.4%上升至2016年初的11.5%。
多位業界人士表示,資金追逐經營穩定、成長性強的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逐步走強成熟的表現之一。但產業資本強勢介入上市公司,可能出現資本與產業之間的矛盾,存在戰略整合及經營失敗風險,引發資金“脫實向虛”的問題。
對此,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認為,金融活動需要行為主體、買方投資者及政府三方監督。“特別是權威的第三方,即以合法強制力為后盾,在法律法規范圍內該過問就過問。”
怎么管?現行監管仍待破題
既然不應繞開監管,那該如何出手監管?多位業內專家認為,萬科股權爭奪中既有資金來源的監管問題,也有監管體制本身亟待完善的問題。
早在幾個月前,監管部門成立聯合調查組對寶能資金進行了摸底。從銀證保各自領域來看,調查組沒有發現寶能資金的合規性問題。
根據記者調查,就銀行、證券、保險等單一行業的角度而言,萬科股權之爭的確符合現行監管規定。但從跨行業、跨市場的整體角度觀察,其交易結構復雜導致風險底數不清,暴露出現行監管體制仍有漏洞。
——分業監管導致監管真空,穿透式監管缺失。
在金融創新不斷提速的背景下,金融業分業經營正向綜合經營快速轉變,資金通過復雜的交易結構實現跨行業、跨市場流動。
據記者了解,銀行理財資金在結構化資管產品的優先級配置、上市公司股票質押融資、“打新”基金中均是重要的資金來源,證券公司利用資金池參與到股權質押、定增項目中,保險公司利用各類資管產品開展長期股權投資。大量資金通過結構化產品繞道涌向一二級市場的股權投資。
一位銀行資管人士表示,在金融業務邊界日益模糊的背景下,現行分業監管機制以及“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監管模式,令各監管部門缺乏對風險傳遞路徑的整體了解和把控,穿透式監管的缺失可能導致金融風險的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