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聚焦建筑、交通、產業“三大關鍵領域”,強化能源、生態、文化“三大重點支撐”,在全市率先實現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執行綠建三星級標準,開展用能和碳排放綜合評價、氣候投融資、林業碳匯等試點,重點推動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利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綠色技術應用和產業集聚,加快釋放發展活力。
這是記者13日從“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集中采訪活動中獲悉的。
提升區域發展含綠量
北京市通州區委書記孟景偉表示,城市副中心聚焦“綠色”這個最鮮明的特色,深入推進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為了落實好國務院批復的城市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實施方案,印發了任務、政策、需要國家支持政策事項三個清單和年度要點,建立完善市級部門聯席會議工作機制,今年還將集中推動一系列配套政策出臺,更好地賦能改革發展。
同時,城市副中心將高質量發展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試金石”,研究提出“以綠生金”工作推進體系,加快構建綠色發展標準體系,謀劃打造一批標桿示范項目,著力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各領域全過程,讓改革舉措轉變為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效。
打造全國建筑領域未來發展樣板
北京城市副中心聚焦創新驅動,引領綠色發展。全面貫徹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率先開展“綠色建筑+”示范場景建設。深入總結行政辦公區一期、二期建設經驗,形成工程建設八大創新,全力推廣建筑師負責制,引入設計監理推進設計方案全面優化,全力打造BIM+物聯網技術的智慧建造監管平臺,引入駐廠監造,推進進度、成本、質量、綠色施工全過程有效監管。
北京城市副中心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副中心工程辦主任陳曉峰圍繞打造城市副中心綠色工程的改革舉措及成效作了介紹。陳曉峰表示,副中心推行綠色化、工業化、信息化、集約化、產業化建造方式,探索信息技術與工程建設深度融合,減少材料和能源消耗,降低建造過程碳排放量,實現建造過程綠色、智能、可持續。強化人工智能、大數據、5G技術應用,強力推進基坑氣膜技術和新能源機械應用。同時將綠色理念融入重點工程項目招投標、設計、施工、竣工驗收的全過程,而且有效串聯了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等環節,實現綠色高品質建筑產品和建造過程深度融合,使副中心建造模式和建筑工程成為全國建筑領域未來發展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
促進國際間綠色發展合作
為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溫室氣體減排,2024年1月22日,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正式啟動。北京綠色交易所副董事長梅德文表示,我國自愿碳市場突出“自愿”屬性和市場主體作用,強化信息公開和公眾監督,維護市場誠信、公平、透明,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作為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系統的運行和管理機構,北京綠色交易所為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提供集中統一的交易和結算服務,維護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的健康發展,助力國家雙碳戰略實施。
據悉,未來,北京綠色交易所還將從做好交易平臺的運行管理、做好政策宣傳解讀、不斷強化市場能力建設、豐富交易主體等方面持續發力。
在能源供給方面,國網北京通州供電公司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探索形成了“引綠、賦數、提效、匯碳”的能源轉型發展路徑。國網北京通州供電公司總經理邱明泉介紹,引綠就是建設堅強可靠電網,確保域外綠電“引得進、落得下、供得好”;賦數就是提升電網數字化、智慧化運行能力;提效就是推動建設城市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服務電、氣、熱、油多種能源綜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匯碳就是以“電碳一張圖”為基礎,開展區域碳排放精準監測,引導全社會節能降碳。通州供電公司與北投集團聯合打造的城市綠心“零碳”園區,成功入選了國家能源局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案例。
在助力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ESG生態建設方面,北京ESG研究院發揮了關鍵作用。北京ESG研究院院長黃勃介紹,在北京市及通州區兩級政府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北京ESG研究院積極響應并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全面投身于北京市綠色體制機制改革及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北京ESG研究院以ESG為特色賽道,通過體系構建、政策創新、標準制定等多個維度,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構建了堅實的綠色發展基底。
同時,北京ESG研究院持續發揮與國際綠色發展的相關機構、組織間的橋梁紐帶作用,秉承綠色發展理念,促進國際間綠色發展合作,積極參與制定國際標準,深化與國際主要相關組織間的合作,共同探索綠色創新和發展路徑,積極促進互信互認。搭建溝通與合作平臺,通過舉辦國際論壇、研討等活動,加強信息共享和經驗交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的全球共識和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