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勞務人員是施工企業的主體,是工程建設的直接參與者,其技術能力、職業精神,不僅關乎企業效益與品牌和競爭力,更直接影響著工程質量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因此加強勞務管理是當前建筑業發展所面臨的緊迫課題,而抓好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則是推動產業工人素質提升、保障工程質量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動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
國務院頒文要求推行“實名制”
今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頒布,明確提出“建立全國建筑工人管理服務信息平臺,開展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記錄建筑工人的身份信息、培訓情況、職業技能、從業記錄等信息,逐步實現全覆蓋。”
住建部副部長易軍在解讀該文件時曾指出,建筑業的發展,其中,“5000多萬名民工是建筑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建筑業的改革發展必須要惠及他們。只有先解決農民工的歸屬問題,降低其流動性,才能保障工人的合法權益,才能有效地開展技能培訓和技能鑒定,提升工人技能水平,這是提高工人素質的基本條件。”
他強調,因此要大力發展以作業為主的專業企業,使其成為工人的主要載體,實現建筑工人的公司化管理。在此基礎上,推動實名制管理,落實勞動合同制度,規范工資支付,開展技能培訓和鑒定,促進建筑業農民工向技術工人轉型。
實名制管理平臺已經上線
作為對國務院文件精神的快速響應,中國建筑業協會建筑企業經營和勞務管理分會受住建部建筑市場監管司的委托,牽頭開發了全國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平臺,并在今年5月于武漢正式上線發布。該平臺由承包企業管理系統、作業企業管理系統、項目現場管理系統、中國建筑勞務管理網及云筑勞務APP等部分組成。行業中的農民工所參與過的技能培訓、從業歷程、工資支付情況等,無論如何流動,都可以實現“一卡通”。
據悉,自全國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平臺試點推行以來,截至今年4月底,平臺總上線項目達582個,注冊建筑工人已達32萬余人。
平臺作用和效應已得到初顯
住建部建筑市場監管司調研員林樂彬曾介紹,平臺按照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標準、統一數據的要求,最終形成既符合政府監管要求又滿足市場配置勞務資源需求的、覆蓋全國范圍的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平臺,未來將覆蓋全國8萬余家建筑企業的5000多萬名建筑工人,記錄建筑工人的身份信息、培訓情況、職業技能、從業記錄等信息,逐步實現維護建筑工人合法權益、打造新型產業工人隊伍、推動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目標。
平臺上線后,將逐步把全國8萬多家建筑企業的5000多萬名建筑工人信息數據集中到平臺上來,維護建筑工人和建筑施工企業的雙方合法權益,并幫助政府部門收集建筑工人實名信息、項目信息、參建企業信息等“大數據”,摸清行業用工情況,為宏觀政策的制訂提供決策依據和數據支持。
建筑勞務管理還需“組合拳”
雖然近年來推行“實名制”用工管理,特別是積極推行建筑工人職業技能培訓等已取得了不少成績,但與適應建筑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需要,真正打造成一支現代產業技術工人隊伍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
推動“實名制”管理,只是全面加強對勞務管理的一個方面,進一步強化管理還需“組合拳”。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還需要統一認識,發揮市場作用,在管理上尋求新的突破,更需要各級政府、協會、施工企業等的幫助與支持。
比如在整個行業的層面,無疑是需要建設主管部門在對勞務企業的稅費、信貸政策,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進一步與相關部門協調,爭取出臺一些有利于產業工人培養、勞務基地健康發展,包括對勞務企業本身和建筑企業自有、控股勞務企業等,從政策、制度、法律、經濟手段等方面形成產業政策支持。包括在建筑技能等級的標準推廣上,仍需大力組織落實。在地方層面,應調動各方積極性來推進,搭建地方平臺,并依靠大型建筑企業的帶動,結合市場化手段,使勞務企業、基地在組織、教育、培訓等各方面都能受到支持和提高,走上有組織、成建制、規范化的發展軌道。
山西、西安等一些省市開始全面開展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真正將其作為提高人員素質、提升行業水平,加快人才培育和維護建筑工人合法權益的有力手段,實事求是不搞形式主義,有明確的“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是貫徹落實和支持國務院文件精神及住建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具體體現。對此在點贊的同時,我們仍需要把“實名制”管理的平臺和機制建設提升到戰略的層面加以重視。最重要的是,落地生根才是制度建設的最終“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