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舉辦的建筑裝飾行業盛會上,江蘇省建筑裝飾協會會長進行了一些列的行業相關的講話。
保持定力 精準發力 加倍努力
進一步提升建筑裝飾行業發展新境界
推動新形勢下建筑裝飾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把握大勢。充分領會黨和政府一系列會議對世情、國情、省情的研判,對國際、國內經濟周期規律和我國、江蘇省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分析,以及對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部署,在世界經濟大背景和全國、江蘇省發展大格局中謀劃建筑裝飾業發展,解決好對新常態怎么看、怎么干的問題,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加快調整結構、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上來,努力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辦法、發展更穩健。
一、保持定力,進一步堅定建筑裝飾行業發展的信心。
所謂定力,是指內心的強大。每臨大事有靜氣,在有困難時,執著追求,沉著應戰。定力來源于對全局、對行業、對自身的正確認識。2016年以來,建筑裝飾行業發展的困難較上一年加大,經濟下行的壓力導致新開工項目減少,市場環境的變化致使競爭更加激烈,“僧多粥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出現這些問題,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有兩個層面的深層次原因。一是面臨全球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中國的經濟及我國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建筑裝飾業的發展不能獨善其身。二是我們面臨的經濟發展的周期性規律。根據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上世紀三十年代創立的“庫茲涅茨周期”學說,經濟運行在持續增長之后,會有一個持續的衰落期,以15—25年、平均20年為一個波動周期。特別要注意的是,庫茲涅茨認為,建筑業是這個周期波動的晴雨表。所以,這個周期又被稱為“建筑周期”,與建筑業和建筑裝飾行業有直接的關聯。我國的經濟已經持續高速增長近40年,作為經濟增長晴雨表的建筑業也經歷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同時,建筑業三大支柱產業之一的裝飾業也得到了蓬勃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規模龐大的行業。建筑裝飾業是“毛”,要依附于固定資產,特別是房地產這張“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建筑裝飾業的發展,以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和完成為主要依據。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固定資產和房地產投資的一組數字,可以看清楚建筑裝飾業幾十年快速發展的大背景。其中,固定資產投資1978年僅21.75億元,經過35年的增長,2013年已達到35982.52億元,增長了1654.4倍,年均增長47.3%。固定資產當中的房地產投資,1990年是11.7億元 ,2013年是7241.45億元,23年間增長了618.4倍,年均增長26.9 %。這樣呈幾何級數增長的、空前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推動了建筑裝飾業的水漲船高,大家稱這個時間段為黃金時期。我們當然希望這樣的市場形勢繼續下去,但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周期既然是規律,就要遵循。如果繼續維持高速增長,我們付出的代價絕不僅僅是企業財務意義上的高成本,環境、資源等問題將更加突顯。我國應對經濟新常態、變高速增長為更加重視經濟運行質量的中高速增長,是符合國情又順應規律的科學決策。建筑裝飾行業的發展離不開這個大背景,必須遵循這個大規律。
2016年以來,江蘇省裝協和企業家一道,花大力氣解決“著眼點”問題,以多種形式繼續做好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的工作,引導企業充分領會黨和政府一系列會議對世情、國情、省情的研判,對國際、國內經濟周期規律和我國、江蘇省發展階段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分析,以及經濟目標任務的部署,比較好地把全行業的發展信心統一到黨和政府對形勢的判斷上來,把行業發展的取向統一到五大發展理念上來,把發展的結構統一到供給側改革的目標任務上來,從而在世界經濟的大背景和全國、江蘇省發展的大格局中,去謀劃建筑裝飾業的發展,以成績鼓舞士氣、以問題清醒頭腦、以宏偉目標激勵斗志。全行業進一步強化了對新形勢下行業發展的共識:形勢和市場變化了,我們的思維和運行模式要跟進變化,不能一味戀舊抱怨,而是要練好內功,轉型發展、創新發展。企業家群體增強了在困難條件下奮發有為的定力和激情,做到適應更主動、舉措更有效、信心更堅定。行業發展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結構向好的態勢,符合全國、江蘇省經濟穩中求進的總基調。
二、精準發力,進一步理清建筑裝飾行業發展的思路。
有了正確的著眼點,還要有準確的著力點,大處著眼,實處著手,取得實效。江蘇省裝協根據新的市場形勢和供給側改革的目標任務,針對全省裝飾行業的特點,確定了新形勢下行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全行業發展的重心仍然是“穩發展、抓質量、促轉型”。主要的著力點為“三調整一提升一緩解”,“三調整”即調整產品結構、調整市場布局、調整生產力要素。要解決的問題,第一位是提升工程質量,這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指向。同時,緩解普通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同質化競爭激勵的矛盾,這是新形勢下行業發展的瓶頸。要明確建筑裝飾行業的結構調整,主要是改造和提升同質化競爭的普通產能,調整的主體主要是企業自身,調整的途徑主要是找準和補齊自己的短板,調整的目標是適應變化的市場環境,增強競爭力。這一總體思路明確了發展目標、路徑和動力,對會員企業起到了較好的指導作用,大家根據各自實際,努力探索實踐,收到了積極成效。
在調整產品結構方面,有的企業做減法,砍枝蔓、保主干,在專、精、強上做文章,增強了在專業領域的競爭力。有的企業則做加法,培育“立體植被”,圍繞主業擴大經營范圍,多面支撐互補,增強應變能力。例如,南通市一家企業獨辟蹊徑,以民族風格傳承和發揚為戰略選擇,以此整合當地比較發達的家紡等多個與家裝相關的產業,既使裝飾企業突出了民族風格的專業主攻方向,又能整合相關產業共同發展。揚州市一家企業創建物聯網,由單一家裝服務平臺擴展為與家居生活相關的多方位的網絡服務平臺,力求在智慧城市、智慧家居的大趨勢中搶占先機。當然,這兩家企業發展的嘗試都處于探索起步階段,通往成功的道路還有許多坎坷,但他們的思路值得借鑒。調整產品結構,還必須轉變傳統生產經營的觀念和模式,探索從賣施工過程到賣終端產品、從賣“珍珠”到賣“項鏈”、從賣“大路貨”到賣“一招鮮”、從賣物質空間產品到賣居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在調整市場布局方面,引導企業根據各自優勢布點設局。有的企業發揮產能優勢,大力開拓省外、國外市場,做裝飾業的肯德基、麥當勞;有的企業根據自身特點,不盲目擴張,著力鞏固傳統陣地,做好“家門口的特色餛飩店”,既有攻城略地、開疆拓土的“連鎖店”,也有鞏固傳統陣地的“特色店”。有的企業加強跨界聯合,與大型房地產企業、其他產業集團的戰略合作進一步緊密。引導公裝企業進入家裝領域,鞏固和拓展了市場。引導優勢企業進軍金融市場,壯大了金融市場的家裝板塊,提升了裝飾企業的資本經營能力。
在調整生產力要素方面,主要是在人、工具、對象三大要素中選準突破口,促進三者更高層次地結合,提高生產力水平。突破口在哪里呢?工具、技術決定戰術,通過工具即技術裝備的先進性改造,提升人的素質,改變三大要素的組合方式,更高效率地改變生產對象。江蘇省委、省政府部署,把數字制造、智能制造作為江蘇在全球制造業領域中實現全面趕超的關鍵突破口,實施企業制造裝備升級、企業互聯網化提升計劃,推動科技與產業無縫對接,加快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是裝飾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與企業生存攸關,我們已推進多年,也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從面上來說目前仍然是短板,必須乘全省裝備升級的東風,加快提升全行業信息化水平,進而提升生產力水平。目前,已有許多企業以提升信息化水平為突破口,一方面提高科技水平,BIM技術等先進手段在更多的企業落戶,并顯現作用;另一方面,加強人才建設,以人與技術的高層次結合,提升企業內涵與綜合實力。
江蘇建筑裝飾行業確定的發展思路,聚焦點準、著力點實,符合全局要求,切合行業實際,得到了企業的認同。企業家們根據自己的特點,發力比較精準,有眼界、有信心、很努力,成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