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勘察設計后端的施工業務,一般而言其市場會延遲半年至一年左右時間受到影響。2015年下半年,施工總包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以施工總承包為例,當高端業務縮減的時候,過去聚焦于高端業務的企業逐步下行到中端業務,聚焦于大型項目的企業逐步延伸到中小型項目,為了生存,見項目就搶,活下去成為企業的生存之道;無論如何競爭,只會改變合同在企業之間的分布,難以改變行業總量下降的大趨勢。
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建筑業總體下行的態勢,以房屋建筑為主的建筑企業,新簽合同出現下降,部分已經簽署的合同要么推遲開工,要么停工,而房地產行業巨大的存量和較低的去化速度,讓我們擔心未來的房建市場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即使在基礎設施投資增長、開工項目增加、PPP模式熱度高漲以及中國建筑企業不斷進行海外擴張的情況下,2015年建筑業的增速依然可能下降到了4%左右,如果我們從可比價格計算,則增速有可能是2%,成為最近20年以來建筑業增速最低的年份。是短期下跌還是行業下跌的起點?
2015年建筑業下行究竟是短期的下跌還是行業下跌的起點?讓我們對建筑業的未來需求做一個簡單的分析,或許對我們判斷2016年建筑業的市場態勢會更有幫助,建筑業的發展取決于兩個方面:第一大因素是市場本身需求,當市場有需求的時候,就會有資金和產品去滿足這個需要;這個應該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比如,缺電需要建電廠,出行困難需要改善基礎設施,環境污染則需要建設環保設施;第二大因素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比如在國家經濟下行比較嚴重的時候,政府會加大建設的投資,建設投資則會增加就業、增加建材的需要,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我們大致可以從房屋建筑、基礎設施、工業建筑三大市場來分析建筑業未來的發展:
房屋建筑市場:將從高度增長逐步變為緩慢增長,再逐步萎縮下降。房屋建筑主要是住宅、公建,我們可以大致測算未來房屋建筑的總體供給和需求情況。依據攀成德研究部的統計,2000-2014年我國建成的房屋建筑面積達到340億平方米,加上2000年以前的建筑可用存量約160億平方米,2014年底我國城鎮建筑存量約為500億平方米。按照國家城鎮化發展規劃,2030年城鎮人口接近10億人,如人均房屋建筑面積80-85平方米(注:此處人均房屋建筑面積包括人均住宅房屋面積、人均公共建筑面積(如:辦公樓、學校、醫院、展覽館、酒店、火車站、機場等等)),全部城市人口需要的房屋建筑面積為800-850億平方米,2030年前還需建設的房屋建筑面積300-350億平方米,那么每年的建成面積需求少于25億平方米。2014年我國城鎮房屋建筑竣工面積42億平方米,開工面積53億平方米,在建面積125億平方米;與城鎮化對房屋建筑需求的均衡水平相比,目前的竣工、開工面積要減少一半。當然,拆舊建新也會為房屋建筑市場帶來部分的業務,但這一部分業難以讓房屋建筑市場保持持續的市場需求。所以從總體來看,房屋建筑市場確實很難實現大的增長。如果看得更遠,從現在到2030年的時間段內,房屋建筑市場將從微增長慢慢變為負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