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剛剛恢復信心的人們來說,曾湘泉所長“由于國企重組等因素影響,要準備迎接第二輪下崗潮”話語一出,難免一池清泉又被攪動而形成新的漣漪。很多人持贊同觀點,當然也不泛質疑的聲音。但在筆者看來,不管曾所長的說法其可靠性有多大,作為職工權益保護這一塊,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有必要未雨酬繆、妥善安排。
“第一輪下崗潮”到來時,由于此前無先例,又沒有經驗可資借鑒;加上當時國家經濟本就非常困難,面對眾多下崗工人及其困難家庭,政府和企業均表現得無能為力。如果曾所長所說的“第二輪下崗潮”不可避免,除去職工最基本的“三險一金”必須切實落實外,還應該做的就是再就業培訓。爭取做到這邊下崗、那邊上崗——下崗即轉崗,從而改變過去那種單純的下崗即失業現象。
當然,如果面臨大量職工下崗的企業,本身就會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所以,對可能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培訓,雖然是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政府也不能袖手旁觀,同樣有責任和義務給予一定的再就業培訓資金補助。也就是說,對于那些面臨下崗的職工,由政府和企業合作,根據勞務市場需求預測及職工再就業意向,抓好、抓實各類技能培訓。給下崗職工增加現就業所必須的勇氣和信心,這也是對職工權益實實在在的保護以及人文關懷。
隨著房地產開發投資出現階段性回落,大批建筑行業農民工已從就業狀態整體性地轉為半失業或準失業狀態,值得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首先,建筑行業農民工總量巨大。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有超過6100萬的農民工從事建筑業,占農民工總數的近1/4。而這些從事高強度勞動的從業者,基本上都是所在家庭的頂梁柱,很多人要靠自己養活一家老小。如果他們中的很多人失去工作,將會給家庭生活帶來重大影響。
其次,建筑行業農民工的工資水平較高。很多人都知道,現在很多小白領都羨慕“搬磚的”,因為建筑業農民工工資水平不低。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過去房地產市場太火熱。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建筑農民工如今月收入七八千元,雖然算不上高薪階層,但若一下子從高工資變成低收入,心理上是不易接受的。建筑工地找不到活干了,建筑工當然可以去干別的,政府也會引導他們去從事別的工作,但已經拿過高工資的建筑工,可能會以為自己就該拿那么多錢,不愿“屈就”低薪崗位。
筆者家鄉不少出過國的建筑工,回來后就不愿干普通打工工作,不自量力地去當老板甚至干傳銷。雖然我國農民工平均薪資確實偏低,短期內不可能提高到建筑工標準,但對“半失業”建筑工的心理落差,當做好隨時應對的準備。
最后,“半失業”的建筑農民工,有可能會滯留城市。眾所周知,幾千萬的建筑業農民工,基本上都是在城里蓋房子。房地產行業的相關崗位減少后,很多農民工因為家鄉缺乏工作機會,或不具備返鄉創業條件,甚至對房地產形勢并不了解,可能會繼續留在城市尋找工作,這將會給城市環境、治安等帶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