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裝修與傳統裝修比較而言,提升了運營效率,降低了各項成本,優化了用戶體驗,當然這是目標,前進之路,各種坎坷。家裝O2O要過冬了,互聯網家裝公司要注意八個問題:
1、活著:都還在摸索,挺過漫長的冬天才有明天
互聯網裝修的冬天來了,線下太重復,量還沒起來現金流吃緊,各種管控流程還沒跑通,供應鏈還在打磨,就已入冬了。單量變少,而前期的擴張帶來的運營成本還是那么高,如果過冬?是用之前融的錢,還是合同預收的現金流,抑或是此前攢的老本,再不濟借錢……反正熬過去最關鍵,先活著才可能有明天。
不得不服氣的是,在傳統家裝行業里,確實有一類公司:規模不大,不做廣告,報價實惠,每年只做幾個小區,每個小區從樣板間開始,讓業主能看到所有的施工工地,通過轉介紹獲得二次傳播,也照樣活得滋潤。這里操作相對要輕,對工地質量的把控較嚴,也有一定的口碑。不管怎樣,要活下來,就得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2、速度:緊跟行業步伐,又得保持自己的節奏
互聯網家裝行業有個不好的現象是,在大本營(核心城市)還沒跑通,或者單量還沒做到一定規模時,就冒然出擊,有一絲著急,也有一些不安,怕速度跑不過同行,想攆上“風口”。當然,這里面更多是快速試錯和快速發展的渴望。
不過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節奏,不要太在意外面的風起云涌,大本營的單量一定要達到一定規模時再去擴張,比如做到30單和100單,在前端支持和后端執行上都是有巨大差異的。當達到一定規模量時,相應的用戶獲取、供應鏈、施工管控會有質的變化,會積累很強的可復制經驗,也會有較高的盈利,為分站的開拓提供現金流支持。
我一直認為將硬裝作為流量入口時,規模一定要大,得快速跑起來,高速跑時再帶上家居軟裝,盤活兒的可能性更大。不過,前期為了利潤,可以先直接帶,但效率會更慢,服務流程變長,問題會更多。這是兩種不同的思路。
3、切割:市場要再細分,從用戶需求入手
現在互聯網家裝市場有幾個特征:過多聚焦在低端用戶市場,高性價比的標準化套餐可以先拿下對價格敏感的用戶群體;套餐包只滿足了不到5%的用戶需求,還有更大市場需要去深耕;一線城市的二手房裝修比例超過新房,北京的二手房裝修占裝修市場的78%,而二手房的防水、拆改等施工標準要求更高。
怎么細分?是否精準到人群或消費特征,如微裝網切入后裝修市場提供個性定制的微裝服務;是否適當增加用戶的可選擇性,如某家裝根據六項主材的自由搭配,價格在598/㎡~898/㎡自選;是否考慮材料標準之下,讓設計更多的個性化,以“輕硬裝,重裝飾”切入中高端用戶群體……總之,根據自己的核心資源,找準定位,切割市場。
4、獲客:線上與線下獲客要并重,又得有重點
現在獲取用戶主要有兩種方式:一類是傳統的方式占主導,線下地推、掃樓、廣告等,線上的百度廣告、網盟等付費方式及SEO;第二類是強化用戶體驗的口碑方式(每個環節做好,讓他感覺是值得傳播或是可分享的)和社交媒體的方式獲取,如微信、微博、QQ部落、豆瓣等。
事實上,我看到有些互聯網家裝公司在線下的獲客可以占到70%以上,這是有問題的,但不是說線下不重要。光有線上的話,沒有工地回單和用戶轉介紹也不行,而這些往往是來自于線下用戶實際感知后的介紹。
如果線上線下獲客方式都用,控制好的話,每月三四十單不成問題,而一旦要突破這個單量,企業就得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有核心競爭力的獲客方式去滲透,而不是全覆蓋,沒重點。比如攻小區,跟物業合作不行,可以借助材料商的資源進入;當然最核心的是讓業主幫你傳播,只有口碑才是最持久的。
另外大家可能有個困惑:通過SEM來的用戶對你產品的了解不及軟性內容來的深,轉化率會低。這是一個惡性循環,須付費,獲取用戶,但其了解又少,難以二次傳播,口碑獲取量少,又得燒錢獲取。這個困局要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