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板
商業模式有待完善
國際工程承包已逐步成為貨物貿易、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的綜合載體。企業要適應新的發展趨勢,與金融機構加強合作
近年來,盡管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但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增速呈現回升態勢。今年前4個月對外承包工程業務新簽合同額487億美元,同比增長38%。其中,大型項目簽約持續增加,已成為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支撐。
在規模穩步增長的同時,對外承包業務結構也在不斷調整。截至2012年底,累計完成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6556億美元,業務遍及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涉及道路、橋梁、電站、港口、通訊、石油、化工、冶金、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目前,軌道交通、電力和電子通訊等領域的業務已占業務總量的一半以上,新能源、高鐵等領域表現尤為突出。同時,我國企業正由傳統上單純的工程施工方,向集承包商、運營商、管理商于一身轉變,“中國建造”在國際工程市場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但要看到的是,基礎設施項目資金需求量大、投資風險高、時間周期長、流動性差,需要創新融資模式,完善合作架構。“當前,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領域也出現了新的特征。從融資角度看,開放合作,多渠道多方式籌集建設資金成為業界共識,投融資主體和模式日益多元化。”陳健表示。
當前,國際建筑市場的投資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國際資本在工程市場占有的比重越來越大,BT、BOT項目越來越多,而國際工程承包范圍也超越了以往單純的施工和安裝,逐步成為貨物貿易、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的綜合載體。國外許多大型工程承包公司融資手段靈活多樣,多引入投資商及其他專業合作伙伴共同拓展市場。
“在國際工程市場,單一的企業很難立足。國際化的大公司如西門子等都是涵蓋了從項目規劃、融資、設計、施工、制造、運營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務。”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錦章對記者表示,我國企業要想獲得較大發展,也要適應這種趨勢,要發揮各自優勢,進行功能互補,并與金融機構聯合,共同研究推動金融服務的創新。同時,政府和行業協會也應發揮作用,推動工程承包企業依靠整體實力進入目標市場,積極探索企業間的聯合經營,聯手投標,化解和分擔市場風險,增強總體競爭能力,避免承包商之間的過度競爭。
趨勢
綠色發展 謀求多贏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自身的價值創造和業務發展密不可分。進入目標市場,要遵循中國企業、所在國政府和所在國人民多贏的理念,著力發展綠色基礎設施
伴隨著業務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中國對外承包工程行業對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日益重視。而樹立綠色基礎設施的理念,遵循大自然的機理和地貌,建設著眼于以生態與環境為系統的基礎設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成為中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走出去”的新要求。
“從建設角度看,低碳高效型基礎設施成為發展方向,綠色環保、節能減排等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陳健說,注重利用已有設施改善基礎設施情況,通過改良和維護來提升現有基礎設施功能,避免一味地開建新項目已經成為新的趨勢。
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錦章表示,中國企業代表中國建筑承包商的形象,進入到目標市場國家,必須要了解、尊重所在國的風土人情,了解所在國的法律。無論是投融資還是工程建設,都要遵循中國企業、所在國政府和所在國人民多贏的理念。中國企業需要轉變觀念,國外的許多工程不是僅要求能建高精尖建筑就可以了,在設計上還要樹立綠色環保理念,注重環保材料的使用和節能減排技術的應用,使工程與當地生態環境相和諧。
2013年初,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發布了《中國對外承包工程行業社會責任報告2011-2012》。報告反映出中國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識不再局限于公益慈善領域,大多數企業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與自身的價值創造和業務發展密切相關。一些企業主動將社會責任融入企業發展戰略,提出具有顯著行業特征和企業特色的社會責任觀。大多數企業建立了較為完整的供應商權益保護制度,將社會責任要求融入采購和分包合同,并支持東道國的社會和社區發展,積極開展本土招聘和屬地化經營,并注重環境保護。
“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經過十余年的高速發展,不僅業務規模快速擴大,占有了較大的份額,更重要的是樹立了‘中國建造’的品牌,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和民生建設領域聲名卓著。中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已經成為國際建筑工程領域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具備了向更高水平發展的基礎。”中國對外承包商會會長刁春和表示,下一步,中國企業要建立全方位的風險管理體系,應對海外運營的風險。商會也將重點引導中國對外承包企業更廣泛貫徹與應用綠色環保、節能減排理念。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