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國內固定資產投資趨勢、投融資產業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以及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如何應對資金風險?各路專家近日在一場以“城鎮化與基礎設施建設”為主題的論壇上建言獻策。
“中國城鎮化率呈現加速趨勢必然帶來建筑行業高速發展,但行業增速已兩年降低,企業需防范資金風險。”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全開場便直奔主題。據她了解,經濟下行情況下,有相當部分建筑企業出現拖欠增加的情況。
李德全分析,從2000年到2012年這十余年時間,中國城鎮化率年均增1.36%,城鎮化率呈現加速的趨勢,而城鎮化快速推進時期必然帶來建筑業高速發展。不過,盡管前景看好,近期在整體經濟下行的趨勢下,建筑業增速已經連續兩年呈現增速降低的形勢,比如,2010年建筑業總產值同比增速為25%,2011的同比增速便下降至22.6%,2012年更是跌到16.9%。
中國施工企業協會副秘書長李清旭也指出,各地政府陸續推出的城鎮化規劃方案中,幾乎都把基建投資放在首位。因而要求建筑企業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全面提高建筑品質、推動建筑節能減排、鼓勵建造技術進步和工業化、解決人才瓶頸問題,建筑企業更應該創新服務模式,探索多種建設開發模式;城鎮養老地產、產業地產開發。
根據遠東建設的調研表明,建筑企業在短、中、長期三方面都有資金需求,短期主要是投標保證金、工程前期款項以及設備儲備;中期主要是設備采購和租賃、材料采購、項目周轉和日常運作的費用;而長期則是項目資金本和長期投資資金等。在這種大形勢下,根據李德全的觀察和研究,有相當一部分建筑企業已經感覺到有項目返資金難,回款困難,拖欠的情況也增加了。
談及政府財政資金緊缺的問題,李德全強調,2012年上半年,全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1430億元,同比減少4342億元。 2013年,財政收入增長不會太快,但財政剛性支出增加。國務院擬安排財政赤字1.2萬億元,比去年預算增加40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8500億元,代地方發債3500億元。這主要考慮結構性減稅的滯后效應,特別是要增加保障改善民生支出,保持對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支持力度。國家規定地方政府舉借政府性債務(由財政性資金償還的債務)只限于三種情況:一是公共租賃住房BT項目;二是公路BT項目;三是土地儲備貸款。除上述債務外,融資平臺公司的其他債務均為普通企業債務。如果融資平臺公司無法償還,由債權人承擔普通企業債務相應損失,政府不承擔償還責任。因此,建筑企業必須強化應對資金風險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