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程輝:聽完張迎軍先生的表達,我們大家感覺肩上的責任挺重。而且從他的發言中,能夠看到他表達了一些他的想法,比如說把傳統的建筑語言、過去的片斷和場景進行了保護和保留。這樣的片斷能以物化的形式,勾起我們對歷史的追憶,這樣的行為是我們對過快的城市化的進程無聲的抵御,更可能是一種對話。在這種對話中引起我們的思考。剛才說了教育的問題,對于傳統的建筑,甚至是由于我們的建筑,很多都是站在倫理的角度營建的,這種優秀的元素保留的話,有可能還形成我們對日后人們的實物化教育的媒介。
主持人程輝:稍微有點兒沉重,但很真實。實際我們在整個河北,或者華北地域,也有很多優秀的資源,下面我請張萬昆老師帶著他多年研究與考察的實例給我們講一講,能有多少豐富的資源可以追溯!好,請張老師開講。
河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環境設計系副教授 張萬昆
張萬昆:第一個問題是想說我們處在這么一個變革的時期,大家的盲從現象是正常的現象,想說藝術與科技、環境藝術。我主張大集團軍作戰,共同協調推進。第二個問題原來想說藝術與本土,藝術跟本土文化之間的關系。第三個問題原來想說本土與多元,本土的概念絕對不是狹義的,應該是廣義、吸納的概念。現在看看老師們都說了,我再變到片子上來,說得現實一點,是因為這幾年帶研究生做了現實的考察。前幾年一直覺得外省的東西很好,江南的粉墻黛瓦、小橋流水,云南的碉樓建筑非常的吸引人。最近這幾年帶研究生讓定個方向,我就定在傳統民居。這幾年拍了點片子,拿來跟大家共享一下。
片頭是我在活動前天晚上摳了這么一張,一個門頭,通過門頭把河北民居現狀的狀態,這種形態感給大家表現一下。很精美的東西,但是枯草叢生。這個建筑物就在河北武安的一個伯延村,是明清的建筑,村貌基本保持了原貌。這個是前一段去曲陽回來的高速路上拍的,我剛才跟王兵說的時候,我說這種東西特別能代表河北的精神和狀態。我們的建筑,多數是矩形立方體,不是一個正方體,也不是三角體。這種村落是由無數個矩形立方體聚集而成,東北風、西北風一年四季吹來吹去,這種村落就穩固的趴臥在地上,但是有直線和棱角,又代表河北人骨子里的倔強感。所以我想這種感受大家都很深刻。
這是前兩年去石頭村的路上拍的農村村貌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在艱苦的環境,由于河北人不離不棄的倔強性格。這是張家口雨縣的圖。河北省民居大概分四大類,有山區民居、草原民居、平原民居和沿海民居。這個在全國的范疇里具有這么大規模、這么集中的,大概河北省是首屈一指的,有深山區、有淺山區、有平原、有沿海,還有草原。由于河北的歷史是一個斷代史,在明以前由于戰爭,人口突然斷了。但是這樣下來之后也帶來河北的包容性,因為民族比較豐富,雜居,也就比較包容。這就是武安伯延村,現在還都住著人,但是大家可以看到這些建筑,真的是年久失修了,但是非常的精美。現在依然在使用,房子都一二百年、二三百年的歷史了。這是門口的一對石獸,石頭做得非常的雄厚,我覺得特別像河北人,渾厚而倔強,多么美啊,我們不比江南的木雕差,不比他們的彩繪次。所以我們想各位能不能去河北自己的地方挖掘挖掘東西,不要走出去看著他人山上的石頭和樹好,我們也有好的東西。我們可以看看它的精美的程度,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特殊的歷史背景,石雕破壞比較嚴重。這是井陘的石頭村,大家對這個都比較熟悉,這種精美的瓦巖和石質的建筑物的堆砌方式,因地形地貌而生成的規劃形態。這是張家口雨縣的宋家莊,小院非常的樸實。普通百姓對美的追求,面對黃土北朝天的情況下依然有這樣的精神訴求。
我們當下的設計師正好應該去追求自身美的東西,這種石雕、木雕、磚雕,太精美了,讓人嘆服。懷來這邊還有窯洞建設形態,因為前年一個研究生在做這個課題,寫了他的碩士論文。所以說河北的建筑形態非常豐富,希望各位設計師多去走一走,我想用這個片子做一個結尾,河北的美需要大家共同去挖掘,挖掘我們自身優美的東西,本土自身擁有的東西。道路是曲折和艱苦的,但是未來還是有希望的,謝謝!
每日精彩推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