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程輝:劉曄先生這番話,我從中聽到了幾個關鍵的詞語,其中一個叫“雜陳”。很多人都把這個詞當成批判的內容,是個狀況不好的字眼,而剛才劉曄老師表達出了對雜陳的另一個態度:他把這個雜陳而理解成一種常態。學會在雜陳中提煉出我們本土的元素,這是一個能力,更是一種專業精神!第二個詞語是“專業的跨界”,我感受最深。作為一個環藝設計師,上學建筑,下學陳設,這樣的一體化能夠和劉昆老師說的思想契合上。如果我們能正視當下,找到實踐的出口,把我們專業思考的邊界放大,真會有一種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會在具體做設計的過程中逐漸地清晰!下面我想請實踐環節做得非常好的大石代張迎軍老師分享一下他的心得。
石家莊大石代設計咨詢有限公司設計總監 張迎軍
張迎軍:我跟大家一樣,一直在設計一線干了十幾年。以前是干的多,學的少,這幾年可能年齡大了學的多了一點。剛才幾位老師說到傳承的問題,我自己也有一些想法。
1、當下公開場合說點兒“設計”問題實在太不容易說淺了,都是“廢話”,說什么都是拾人牙慧,網上一搜都知道。說深了,都是“問題”, 因為設計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必定同“民生、民俗、文化、經濟體制”有著千絲萬縷。所以只能說點俗話,俗話講做人不能“忘本”,做事不能“本末倒置”,設計更如此。本土設計說的就是為一方百姓設計優良的生活環境問題,設計目的是,“造福一方百姓“,設計的優劣一定是“價值周期”。即今天可以,十年可以,三十年后還可以,百年之后是否還可以。
2、首先“本土設計”關注“科學的保存”
舉個例子:今天在石家莊規劃館開此會很巧合,就在規劃館的對面懷特裝飾城廣場附近,20多年前有一口灌溉用的“機井”,(柴油機動力),如果保存至今,旁邊立碑文:寫明此井,解放前,土改時期,人民公社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城中村改造的歷史情況——最好的城市雕塑。如果每周六、日開動柴油機抽水,伴隨車鳴的柴油發動機聲,市民可以喝口井水、洗把臉 ,小孩子在此戲水——那就是極好地行為藝術。如果再過100年 “機井”就是文物了;再過500年就與江浙一帶的宋井和唐井一樣,就是文化了。
再舉個例子還拿石家莊槐底村說事,保存三畝地的民宅不拆,留下院子,留下幾棵老槐樹 略加設計,改造成“槐底村民俗博物館”。
一則,幾百年槐底村留下歷史的物證;二則,槐底兒童的教育基地和老人的眷戀之所;三則,50年后,讓世人記得還有槐底這村;四則,500年以后,就是全國槐底人尋根祭祖之地。
石家莊這座省會級大城市,“莊”字號是全國唯一,沒了“莊戶”,石家莊還能叫“莊”嗎?為什么不可以把“莊”文化,作為我們這座城市的特長和主張呢。北京的“本土設計主張”,保存了老北京四合院,全國人民可以看“簋街”,逛“南鑼鼓巷”;云南的“本土設計主張”,保存了“麗江古城”,令世人向往;
河北的主張,“金談固、銀白佛、灣里廟”…… 如果保存一小塊,建幾條文化而幸福的“莊里街”呢。
3、其次,本土設計要關注“世俗傳承”。
上世紀五十年代“新城鎮建設”,遺留的問題我們還能記得。“大瓦房”拆了,老百姓不知道自己的房子該怎么建了;“祠堂”拆了,家譜燒了,宗族沒了,血緣關系淡化了,往上只知道爺爺,往下三輩以后,無論此生如何勤勤懇懇、轟轟烈烈,大部分人都將會被自己的子孫忘得一干二凈;“土地廟拆了”,人民不再尊重和珍惜土地;“關帝廟”拆了,人民在市井生活中沒有了“忠義和信義”,人民的兒子不愿“守業”,喜歡“跳槽”,人民幣可以收買“良知”,食品安全成了問題;“文廟”拆了,人民淡漠了“尊師重教”,教育發展成了“教育經濟”。
據本人16年設計生活“走南闖北”、“道聽途說”不完全統計,以“珠海”、“昆山”、“重慶”、“天津”、“鄂爾多斯”為例,鄉鎮人民有了錢,沒有了土地,沒有了事兒干,沒有院子,沒地兒待,一大部分人“非常快活”收租子打麻將,買轎車下館子找小三,去洗浴逛歌廳——城鄉結合帶的娛樂昌盛,在中國大部分城鎮化進程中如期上演。
時下,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城鎮化進程,規劃新一輪城市架構,為了造福人民,本土設計持何種態度、作何主張呢。關注世俗,尊重傳統,關心人民生活,我想一定會找到優秀的本土主張,不俗的本土設計。
(1) 村鎮住宅改造為什么不可以容積率小一點,尊重莊戶人幾百年的心理空間;
(2) 新小區規劃為什么不留下幾處公共院子,小片的菜地,尊重莊戶人的生活習慣和勞作愛好;
(3) 小區的景觀為什么不可以留下老槐樹、大碾盤、公雞報曉;
(4) 小區的商業規劃為什么不讓歌廳、洗浴、餐館、網吧遠離小學;
城市建設的“回遷戶”沒有土地,沒有院子,沒有陽光,沒有了生活空間,沒有“本土”,只有“末土”,何談主張。本土設計,設計是數,百姓的幸福是道,百年幸福是大道。設計師以數入道,重在后者——本土主張!
每日精彩推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