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層次整體偏低
與國外物聯網應用大多專注于某個行業或局部領域不同,我國物聯網已成為信息化深入發展的一面新旗幟,應用更廣泛地深入到各行各業的方方面面。如在安防領域,主要有視頻監控、周界防入侵等應用;在電力行業,主要有遠程抄表、輸變電監測應用;在交通領域,主要有ETC、路網監測、車輛管理和調度等應用;在物流領域,主要有物品倉儲、運輸、監測應用;在醫療領域,個人健康監護、遠程醫療等應用也已經開展;在環境監測、市政設施監控、樓宇節能、食品藥品溯源等方面,應用也做得風生水起。還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應用,如陜西用物聯網技術進行文物保護、貴州一些酒廠利用物聯網技術進行名酒防偽,等等。
雖然應用在穩步推進且亮點頻出,但仔細分析,應用層次整體偏低,基本還是以前信息化的層次,具有物聯網內涵的應用較少。比如智能交通目前做得最成功的是不停車收費(ETC)和車輛定位,這些技術和應用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始在國外大范圍推廣普及,不能不說我國的應用層次較低。
國內外應用層次的差異主要來源于信息化程度的差距。發達國家在工業、農業、服務業等的信息化程度較高,比如交通、物流信息化已基本成熟,我國市場的一些應用需求他們早已實現。而我國整體信息化水平落后,信息化起點較低,造成需求層次較低,再加上缺乏深度挖掘和流程創新,應用層次可想而知。
我國物聯網應用市場的需求頗具中國特色,比如環保節能和公共安全(食品藥品打假、醫療器械追蹤、重大基礎設施安監)方面的需求迫切。此外,我國工業化程度低,農業生產還處于小農經濟,城市快速發展要求管理水平提升等都為物聯網創造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技術短板未能實質突破
在國家政策大力扶持以及產業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2010年RFID產業首次突破100億元,2012年有望達到200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40%。2010年傳感器市場銷量突破900億元, 2011年有望實現1200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30%。我國通信運營企業的M2M應用服務成為物聯網發展的亮點,2011年年底,M2M終端數接近2000萬,已成為全球最大的M2M市場。雖然產業規模增長迅猛,但國內外在核心技術之間的差距依然較大,我國技術整體落后的局面仍未有明顯改善。發達國家(美歐日韓等)掌握核心技術,產業鏈條成熟,少數大公司的產品在全球應用市場實現了壟斷。而國內大部分企業不掌握核心技術,大多處于產業鏈低端。我國傳感器技術、RFID超高頻芯片設計和集成技術、信息處理與決策分析技術、基礎電子制造技術、嵌入式系統等技術相對落后,不能滿足大規模應用對物聯網產品低成本、低能耗、高智能、高可靠性的要求。如國內從事傳感器科研、生產、應用的單位超過1500余家,但中高檔傳感器產品幾乎100%從國外進口,90%的芯片從國外進口,傳感器技術水平比國外要落后10~15年,可靠性指標低一至兩個數量級,而且國產傳感器的產業化率不到5%。
國家一直高度重視物聯網技術突破和自主創新,在重大科技專項布局中加強了物聯網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內容,出臺各種針對科技型企業的優惠政策并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極大地鼓舞并激發了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和熱情。相信在產學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到“十二五”期末,我國物聯網的技術短板一定會得到實質性改變。
☆☆☆☆每日精彩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