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它不只是工程領域從二維圖紙到三維設計的變化,BIM將徹底改變工程設計、工程建造、造價管理和運行維護的傳統方式。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建筑行業革命性的新型平臺。該模型利用建模軟件,通過數字信息技術把整個建筑信息進行結構化虛擬化數字化智能化,構建一個完整的豐富的有邏輯關系的相互關聯的海量建筑信息庫,覆蓋行業上下游的應用。
為什么以往的工程項目有那么多差錯和風險,是因為信息的碎片化,影響工程建設行業信息交流。建筑行業不同于其它行業,有許多規模小、專業化、關聯的參與者,卻幾乎沒有縱向與橫向的集成,設計、施工和運營等本來是相互關聯,實際卻是相互隔絕,可以說,建筑行業幾乎是個割裂的行業結構,關鍵是缺少一種共同的交互平臺。
BIM的潛在優勢十分明顯, BIM是建筑信息集散地,既集成各個階段各個專業各個應用的信息,又提供信息。所有參與項目的關聯方既是信息的使用者也是數據的提供方,整合后的系統可以產生協同效應和信息共享及重復利用所帶來的增值。
2、國外BIM應用
BIM概念由歐特克公司創立,自2002年,國外工程建設行業開始使用BIM一詞。
美國的BIM研究與應用在全球遙遙領先,美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于2007年12月發布了美國國家BIM標準,這是里程碑式的。
英國政府對BIM非常重視,明確要求2016年前企業實現3D-BIM的全面協同。
日本,成立國家級國產軟件解決方案聯盟。
韓國,計劃于2016年前,全部公共工程實現BIM應用,制定和發布韓國BIM國家標準。
新加坡,政府成立BIM基金,鼓勵企業應用BIM技術。
挪威、丹麥、瑞典和芬蘭等北歐國家,也在開發和應用 BIM。
香港,2014年至2015年,政府計劃用BIM來優化建筑項目設計。
國外政府對BIM其實只做了二件事:一是制訂BIM標準,二是制訂BIM實施計劃。我認為制訂BIM標準比制訂BIM實施計劃更迫切更重要,因為有了標準,后面的問題都可迎刃而解。BIM的核心是工具軟件,而不是概念。
3、國內BIM作用有限
中國政府對BIM的態度非常積極,早在2011年5月10日,住建部制訂《2011-2015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當時搞BIM的人一片歡呼。如此重大利好,卻對BIM的技術進步與應用進程沒有產生推動作用,當下BIM的應用情況與5年前幾乎沒有多大區別。這值得反思,政府鼓勵和主導的技術為什么最后都沒有取好的效果?任何技術必須以需求為導向,經得起市場檢驗,行政干預沒有用處甚至是反作用。
對國內BIM,筆者是參與者研究者實踐者甚至是受益者,對其應用前景也是個冷靜的理性的觀察者。國內BIM的全面應用至少是幾年后的事,因為現在時機未到,理念未跟上,技術不成熟。這是我2014年的研判,仍然有效,不幸而言中。
現有的BIM往往只局限于幾個面幾個點的應用,即碎片化應用,如三維動畫、碰撞檢查、虛擬施工等,尚未做到信息的集成和集成的應用,而BIM的本質就是集成,碎片化應用與BIM本身是矛盾的。BIM在宏觀上就是無所不在的集成與整合,在微觀上才是各個具體的應用,且單點的應用與BIM大平臺是關聯的,而非孤立的。
BIM應用分為不同的層級,包括任務級應用、項目級應用、企業級應用、行業級應用等,但它們絕對不是割裂的,而是大系統中的子系統,它們之間的應該實現信息無障礙共享與交換,數據無縫鏈接,而不是一個個信息孤島,信息在流動與交換中增值,孤立的信息不會產生信息鏈上的多個價值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