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杜甫很忙”,可即便活到今天,他恐怕仍然忙不完最關心的那件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自7月21日以來,北京特大暴雨揭開了這座城市真實的面紗,同時也讓樓盤質量問題躍然紙上。據地產中國網不完全統計,暴雨后京城已有20余樓盤出現漏雨、漏水、墻皮脫落。“樓水水”的爆紅,甚至暫時削弱了民眾對于房價的關注度。
“小區東門去看海”、“地下室變水族館”、“現場版海上鋼琴師”、“我家成了海景房”、“陽臺就像水簾洞”……或許是憤怒至極,許多網友在曬自家“水災”的時候,不乏自嘲之意。但這些自嘲的對象,卻是各大知名房企出品的精品住宅,甚至是別墅、豪宅。
保利地產的保利茉莉公館、金融街的金色漫香林、綠城的綠城百合公寓、中糧萬科的長陽半島,包括棋圣聶衛平住的珠江帝景等等,這些動輒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一套的房子,卻禁不住幾場暴雨的洗禮,這讓購房者情何以堪?
當然,開發商總是擅長諸多說辭的,被公眾群起攻之的“城市排水系統”便是托辭之一。
某樓盤物業在關于“防汛搶險情況通報”中借此大言不慚。該“通報”稱,“2012年7月21日夜間突降特大暴雨,因市政排水系統無法將小區降雨迅捷排出,導致雨水倒灌小區,致使業主遭遇水患。”有業主不解,去年下雨家里已經被淹了三次,難道說去年也是幾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而且,為什么附近的其他小區沒有被倒灌?
對于物業此前的不作為,筆者在此無心去拓展深究。但僅后一個問題,這份“通報”就難以自圓其說。同一區域不同境遇,無論是因材質、地勢選擇,還是因樓盤排水設計不當,開發商對于項目的“整體質量”恐難辭其咎。
應該說,一場暴雨放大了房屋質量問題,卻也為浮躁的房地產行業敲響了警鐘。
就全城“樓水水”事件而言,退一萬步講,城市排水系統工程浩大,許多是幾十年前的設備未更新,城市個別區域出現積水或可理解。但我們看到的“樓水水”項目,有的交房僅三四年甚至一兩年,如此施工、設計,開發商還有何顏面再找托辭?
根據最新報道,7月25日晚,北京防汛抗旱指揮部召開“721”特大自然災害情況通報會,數據顯示,全市受災人口160.2萬人,因災造成經濟損失116.4億元。
在這條消息中,“特大自然災害”的定性給開發商們又多提供了一塊遮羞布。但筆者以為,開發商們切莫以此沾沾自喜。事實上,自今年以來,各種樓盤“質量門”早已層出不窮。即便如萬科、招商地產等行業龍頭房企,也在精裝修樓盤上栽了不少跟頭,那些發生在暴雨前夜的、甚至正在發生的業主維權事件,值得業界銘記且警惕。
正視缺陷,莫再拿“天災”當作遮羞布,在市場前景仍不明朗的當下,房地產行業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