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26日,國務院批準了營口“鲅魚圈新港港口設計任務書”。經歷了30余年的發展,特別是90年代末設立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來,鲅魚圈經濟發展與城市建設都發生了巨變。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金泰文化藝術廣場”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開始動工的,主要分為現代化圖書館、劇場、城市廣場三部分,北京清尚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司設計院王弘工作室承接了其中營口大劇院的室內設計工作。
營口大劇院外觀
一、從文化中尋找設計的原點、重塑文化的影像
王弘工作室自接到營口大劇院室內設計任務起,便首先試圖從意識層面給出一個定義,從一個點出發,在歷史、人文、社會、自然等領域里尋找蛛絲馬跡。營口經濟開發區不僅僅是“海港”,而是“新港”、國家級開發區,這就決定了它將成為一個港口示范城市,是中國新港口城市的代表。從文化上說,營口經濟開發區沿襲了遼東文化的脈絡,既有干脆、豪爽的地域特點,又有沿海兼容并包的胸懷。最終,工作室得出了結論:營口大劇院設計成一個既有現代感又有文化特色的、友好開放的、機能合理的城市公共服務空間。
觀眾廳與前廳是整座大劇院的核心組成部分,二者融合貫通相互依存。前廳是觀眾進入主體建筑最先接觸到的重要空間,空間體驗的第一印象直接影響著觀者對整個建筑室內設計的評價。從空間上看,前廳為四層挑高空間,通透的建筑玻璃幕墻圍合著筒形劇場觀眾廳,二者中間形成了一個空腔。核心筒四周的挑出平臺以及凌空走廊在這個高空間中劃分出了立體多維的層級,交叉變幻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立面的完整性。這成為后期方案設計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之一。
另外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確立整個空間的主題。首先提取定義中的“文化特色”,海洋文化成為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最初幾版方案中,如海螺般的弧線和有機形占據了整個筒形核心觀眾廳的外墻,這種隊自然的模仿與復制在最終方案中也得到了體現。就像是接近黃金分割比率的斐波那契數列,不論是鸚鵡螺的螺旋線還是百合花的花瓣數目,自然界無數生物都不約而同地符合這一近乎完美的定律。工作室希望在設計中應用這一數列創造近乎自然的有機形態,但又不是單純的抄襲,這需要進行抽象、簡化、分解并重組……作為世界建筑設計的流行趨勢,如何引入、如何落地是重要的課題。
下圖中所展示的前廳是幾個方案中最有視覺沖擊力的。核心筒的通體深紅色面板搭配數量不斷變化、色彩漸變的淺色色塊,拼板縫隙形成的幾何線條疏密有致地將它們進行了劃分,看似隨意,實則經過嚴謹而縝密的分析和思考。整個核心筒看起來更加獨立和完整,整合了人流動線、挑出平臺和凌空步道的關系,也使人的視線瞬間被吸引至此。這個布滿肌理的龐大的紅色幾何體像是在海底透過生長著的紅色珊瑚在仰望海面,水光和波紋隨時間流轉忽聚忽散,也像厚厚的白色積雪中,小木屋外掛著一盞喜慶的大紅燈籠。
營口大劇院大廳效果圖
二、專業的聲學空間設計
劇院的核心部分是觀眾廳,作為專業要求的聲學空間,形式與功能的統一在要求上近乎苛刻。從建筑上看,該觀眾廳共1183座,包含池座、樓座和包廂,舞臺及樂池設計能夠滿足劇場、音樂廳、大型會議等多種使用功能。其中,音樂廳功能對設計的專業性要求最高,這也是此次劇場設計的難點。劇場設計是一個集合多專業的綜合學科,又或者說是一門“科學”。除了聲學專業,燈光設計專業、舞臺設備專業、音響設計專業,甚至材料專業等等都有很高的專業要求,并需要嚴謹的程序協作,而這一切都將呈現在一個統一的具有高度美感的室內空間里,整合它們就是室內設計師的工作。雖然清尚裝飾王弘工作室熟悉劇場設計這個領域,之前也有過不少成功案例,但如何在限定的建筑條件下實現更好的聲學效果,并做出不同的室內空間特色,依然是此項工程中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