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IP爭奪元年
不單是故宮,中國國家博物館(下稱“國博”)在今年上半年同樣有諸多動作。
今年1月,國博天貓旗艦店正式上線;3月,國博與阿里巴巴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打造文創中國線上平臺;6月13日,“文創中國”線下運營中心正式落戶上海自貿區,一支275人的經營團隊隨之成立,國博率先在“文創中國”平臺上線400個文物IP。
“但大部分博物館還在如何走出深閨高閣的過程中。”徐慧表示。
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有4500余座博物館,但平均每位公民大約兩年才進一次博物館,除了故宮等少數博物館成為旅游熱點外,大部分鮮有人問津。
一些投資者認為,博物館的文化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是一種浪費,在這點上,中國博物館與國外的一些博物館的差距不小。
比如,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商店不只設在博物館內,已變成一個獨立的產業分布在世界各地,在美國境內有6家,澳大利亞有3家,墨西哥5家,泰國2家,16家商店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商品的基礎上融入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元素,使這些商品更具有地域性與吸引力。
當然,博物館商店中的商品本身是質量上乘、做工精細的藝術品。
實際上,受西方博物館運營規模的影響,百度與谷歌曾試圖將中國的博物館藏品文化資源打開,分別實施了百度數字博物館和谷歌藝術計劃項目,或是時機不成熟或是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最終沒能引起國內博物館的廣泛參與。
徐慧表示,如今的整體環境已經大大改善,“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的最佳時期”。
一方面,博物館希望借助互聯網和新技術的平臺,將其所擁有的優秀文化資源與公眾分享,把傳統文化的內涵用富有創意的方式普及并傳遞下去,從而培養更多愛傳統文化的年輕人;另一方面,互聯網公司希望能有更多IP資源,提升整體內容的文化品位,同時還可以借助故宮博物院和國博的強大品牌影響力和流量,提高競爭門檻。
與此同時,文化危機、文化內涵的空洞化也將傳統文化推到了文化自信所需的重要資源領域,無論是宏觀政策還是市場需求,故宮、國博的探索不僅僅是互聯網、高科技平臺,其背后還有資本和另一種文創玩法和邏輯。
“故宮現在還只是開始,通過產品盈利并不是目的,我們還是希望通過互聯網來搭建一個平臺,最終是讓更多更廣的人群能夠通過不同層面認識、理解、欣賞傳統文化。”蘇怡說。
徐慧表示,像故宮等大的博物館可以打造現象級別的超級IP,小的博物館也可以打造精致IP,“未來幾年,博物館館藏文化資源必定成為熱門IP,互聯網平臺公司和內容生產對傳統文化IP資源的爭奪也會越來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