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當主持人念出82.89億元報價之后,全場仍響起一片“哇”的驚訝聲,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當深圳萬科的投標價僅57.5億元時,全場一片“哎”聲。
第一太平戴維斯投資部董事吳睿告訴界面新聞,此次央企中國電建和金茂的報價顯然出乎競標房企的意料,“預測地價水平大概是中海地產、招商地產的報價,即70億元左右”。
吳睿分析認為,82.89億元的總價折合樓面價為5.68萬元/平方米,但如果考慮到“現售”試點,意味著開發商要增加兩年的資金成本,以每年資金成本8%左右測算,實際樓面地價可能要超過6萬元/平方米。這意味著,未來該地塊樓價將超過8萬元/平方米。
去年底,泰禾集團為進入深圳,分別以5.1萬元/平方米、7.99萬元/平方米的樓面價拿下深圳單價地王。如今電建、金茂聯合體在龍華區域給出的5.68萬元/平方米的樓面價,不僅讓“現售”抑制房價理論失去了討論意義,更讓人不敢想象的是可能“漲到天上去”的深圳房價。
深圳鏈家市場研究中心總監肖小平告訴界面新聞,目前深圳樓市處于調整期,本地開發商很容易受市場氛圍影響,但外地開發商對此敏感度較低,他們對于深圳未來市場趨勢比較“樂觀”。肖小平還認為,目前深圳樓市均價在5萬元/平方米左右,2-3年后均價可能會漲到7萬元,“龍華比較好的新盤,賣到10萬元也并不是不可能的”。
鏈家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目前上塘地鐵站周邊二手房放盤價中,特發和平里放盤均價約5.6萬元/平方米,潛龍曼海寧花園放盤均價為5.75萬元/平方米,金地上塘道的放盤均價為5.8萬元/平平方米。龍華片區約30個樓盤的放盤均價,已高達4.3萬元/平方米。
“面粉貴過面包”,在深圳土地市場已是“司空見慣”,這還源于深圳土地的稀缺。根據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網站信息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深圳土地供應總計43宗,總用地面積約154.8萬平方米,總地價收入171.5億元。
在43宗土地供應中,居住用地11宗,用地面積約22.3萬平方米,總地價12.8億元,但最重要的是,11宗居住用地均通過協議方式出讓,即意味著深圳的土地供應主要通過城市更新,因此在公開土地市場上的土地一經推出,即成為外地房企眼中的“香餑餑”。
從龍光、泰禾、信達,再到電建、金茂,這些外來房企正不顧一切的拿下深圳“地王”,伴隨著這些動作的則是深圳房價急速上漲,為這些“地王”一次次解套。在競標結束的幾分鐘內,萬科項目迅速發出“地王一出、漲勢喜人”的海報,并稱“6月5日之前,絕不漲價”,而龍光地產則打出“致敬龍華新地王”的海報,借勢為自家項目宣傳。
但正如主持人調侃的“房價不能漲到天上去”,最后能為這些“地王”買單的除了是購房者,也可能是目前的“接盤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