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業之變
還有一個月,2016年高校畢業生就將離開校園,而此時,有的在歡喜,有的卻在憂愁。數據顯示,今年高校畢業生創出新高,達到765萬,高校就業面臨的不僅僅是數據的歷史新高,還有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結構性改革。改革必然調整,隨之而來的行業變化,就業狀況也不例外。在去產能等政策推動下,過剩產能等行業就業形勢并不樂觀,就業目標在此的畢業生則憂,與此同時則是新經濟、新業態的誕生,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這些行業畢業生則喜。此外,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創業的意愿相比2015年有所下降,創業或變得更為理性。
導讀
在張麗賓看來,國務院之所以在一月內兩次部署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一來是因為高校畢業生作為就業重點群體,一直以來都是關注的重點;二來,這與今年經濟下行有關,因為受企業經營困難和去產能影響,部分企業行業或許會裁員或減少招聘崗位,這會對高校畢業生就業造成一定影響;此外,一季度失業率有所提升,所以更加關注高校畢業生這一重點群體就業情況,以做好監測預警。
還有一個多月即將畢業的趙強(化名)焦慮不已,在985高校就讀礦物加工專業的他,奔波近一年至今還未找到一份工作。
“當初進校時聽說直系學長根本不用出去跑,坐在學校等就有大把企業來招人,學校招生簡章顯示我們專業就業率都在98%左右,但到現在,我們所學的專業卻無人問津。”在趙強印象里,去年至今,來學校招聘礦物加工專業畢業生的企業,大概就只有3-5家,而且某家鋼鐵企業去年招了3個學生后今年就不再招人了。
這不是個例。受去產能影響,與之相關的能源資源專業,從以往的就業大熱門,變為了大冷門專業。來自麥可思研究院的數據顯示,昔日最幸福的本科專業“建筑學”,在房地產庫存高企的下行周期,如今已滑出前十;而“信息安全”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滿意度則后來者居上,連續兩年排名居首。
作為重點群體,如何確保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被放在了突出位置。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5月20日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作出批示,今年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歷史新高,各級政府一定要把促進畢業生就業創業作為當前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措施想得更實,工作抓得更緊,要“多方拓寬就業渠道,確保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水平不降低”。
而約摸半個月前,李克強剛考察過人社部,其中一個關注點就是穩定高校畢業生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