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養老保險問題成為了國內老百姓高度關注的民生問題之一。今年,我國城鎮職工養老金的增幅實現“十二連漲”,而每個月最低標準70元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卻仍形如“雞肋”,象征意義大于實際作用。于是,人社部試圖改變這一狀況。
據人社部統計,去年我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平均繳費水平接近230元,有12個省份繳費超過200元,相對于增長較快的農民收入來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參保繳費水平總體上增長幅度很小。
對此,人社部表示,我國已基本完成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整合,下一步人社部門將引導廣大城鄉居民多繳費,早參保。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并軌”之后,我國的城鄉居保繳費標準一般設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到2000元不等的12個檔次,各省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設繳費檔次,如今年鄭州出臺的新政規定,繳費標準定為100到5000元不等的16個檔次。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0472萬人,比上年增加365萬人,其中60歲以上領取養老金人數達到14800萬人。從我國去年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平均繳費水平接近230元的水平來看,大部分城鄉居民都是按照低檔次來繳納養老保險費。
中國社保學會理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教授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城鄉居保設置多個檔次的繳費標準是考慮到每個人不同的經濟實力,不過由于大家對制度了解不夠,官方的宣傳也不到位,導致很多居民對城鄉居保沒有足夠的信心,增加繳費的積極性不高,多數持著觀望的態度。
按規定,城鄉居民在年滿16周歲(非在校生)后可以參加城鄉居保,需要年滿60周歲才能夠領取養老金,居民最低的繳費年限是15年。據業內人士透露,繳滿15年養老保險便停止繳納的人占據多數。
“社會保險的收支需要統籌和調劑,具有很強的互助互濟功能。如果城鄉居民繳費水平很低,養老金基金池很小,統籌和抗風險的能力也就很弱,這個制度便難以持續。”孫潔說。
為了鼓勵城鄉居民增加繳費,很多省份出臺了激勵政策,按居民不同繳費檔次給予不同的補貼。如南京規定,對參保人員年繳1500元和2000元的補貼140元,年繳費2500元的補貼150元。鄭州規定,對參保人員年繳100元補60元,1000元補100元,年繳5000元補260元。
不過,目前的激勵政策效果仍不明顯。據官方數據,去年我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扣除物價水平,同比增長7.5%,相比之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參保繳費水平的增幅較低,存在少繳、短繳的短板。
孫潔認為,“多繳多得、長繳多得”制度落實不到位是導致民眾對城鄉居民增加繳費的積極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她稱,現實中社會保險不像商業保險多投多保、少投少保,繳費多與繳費少、繳費年限長與繳費年限短領取養老金的差距還沒有拉開。
“國家要鼓勵城鄉居民多繳費、早參保,就應從政策層面推動,落實城鄉居民多繳多得,要增強效率屬性和激勵機制,這個是政府目前要著手進行的。”孫潔指出,在養老金參保的問題上,由于是自愿參保,每個人都是“經濟人”,參保居民會盤算這個制度能帶來多大的利益。
孫潔建議,對于繳費多和繳費年限長的參保居民,政府可以采取獎勵政策,如參保居民到六十歲時,政府根據不同檔次的繳費和繳費年限,拉開發放養老金的差距,讓人們感覺到積極參保還是有好處的,既能帶來保障,還有合理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