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強力推進稅制改革的大環境下,建筑市場利潤率越來越低的形勢下,加強工程項目成本管理,堵塞“跑、冒、滴、漏”等“黑洞”,是當前項目管理風險控制的重點。
一、項目成本管理“黑洞”成因分析
1、投標制造的“黑洞”。企業經營為追求業務量,項目承包人為取得經營承包業務,往往取向于較低的報價作為中標“利器”,對工程成本缺少嚴密的測算和分析,為日后工程施工承包埋下潛虧隱患。
2、市場變化“黑洞”。在業務承攬過程中,缺少考量市場變化因素,特別是建筑市場的政策變化及建筑材料的價格波動情況考慮較少,為日后施工承包增加了不可控的風險因素。
3、業主變化的“黑洞”。在承攬業務以及與業主簽訂承包合同過程中,缺少考量業主方面 帶來的風險因素;企業與承包經營者缺少對業主的綜合實力,信譽以及資金考量,同時對業主經營風險的關注很少,一旦業主產生經營不善或經營風險轉嫁,企業及工程施工承包者就會面臨連帶風險,并造成項目虧損。
4、人才使用“黑洞”。為開拓經營渠道,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對一些掌握一定社會資源、金融資源渠道的“人才”進行招安并給予承包經營,缺少對其進行實力考察、培訓,施工承包缺少實時管控。一旦招安的“人才”是個空架子或施展套現、跑路、欺詐等功夫,等發現問題造成損失時,為時已晚。
5、成本控制總目標缺失“黑洞”。沒有成本控制的總目標,或者雖有,但卻沒有嚴格執行,而使項目成本處于失控狀態。
6、材料管理制度“黑洞”。在虧損的項目中,購買材料無計劃、超定額購買、高價購買的現象比比皆是,其結果是材料的積壓、超支;進出庫數量、質量把關不嚴,使用浪費、丟失現象嚴重。
7、分包工程“黑洞”。對勞務分包隊伍,沒有實行嚴格的定額發料制度,造成材料超支;對分包隊伍施工的工程數量存在重復計價現象;不考慮中標價格,把工程以高于中標價的價格分包出去,造成巨額虧損;讓多個外部單位掛靠,僅象征性地收取一點管理費,最后掛靠單位一走了之,而所有的善后費用全部由被掛靠項目部承擔,造成巨額損失。
8、合同管理“黑洞”。沒有合同管理意識,對購貨、雇用人員、提供服務、分包工程、承包工程等合同知識知之甚少,不理解合同的訂立、效力、履行、權利義務和違約責任等基本要素,導致合同管理混亂。
9、工程質量“黑洞”。項目若存在質量問題,將導致返工,加大工程質量成本。
10、設備利用率“黑洞”。對工程設備使用計劃不周,盲目購置一次性攤銷或租賃大量設備,往往造成設備利用率不高,造成項目成本急劇增加。
11、安全事故“黑洞”。同存在項目質量問題一樣,項目安全事故一旦出現,直接或間接的善后支出,也會形成一個個成本“黑洞”。
12、項目管理費“黑洞”。最主要的是辦公費、差旅費和業務招待費失控。高檔的辦公用品隨意買,飛機隨意坐,高檔旅館隨意住,擅自擴大業務招待費開支范圍,提高開支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