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如何辦好公立醫院的?就憑這四點
來源: 筑醫臺 時間:2016-03-18 14:58:27 [報告錯誤] [收藏] [打印]
醫院管理
德國醫院的工作人員很少,醫院行政機構比較簡單:醫院最高領導不叫院長,叫做管理者或者說是CEO更合適一些,院長屬下有2個委員會,一個醫療專業委員會,一個經濟委員會,委員會的首席負責人相當于副院長。院長是企業管理專業的或者是經濟學專業的,專業委員會首席負責人一般由科室主任擔任,經濟委員會由專業的經濟師或者會計師擔任首席負責人。由于醫院是政府財政支持的,所以很多事情院長做不了主,比如說基建、設備等,院長必須向政府或者出資者陳述,說服他們才能達到目的。醫院的基建、信息系統、設備維修、耗材供應、洗滌保潔、食堂、藥品等全部社會化,醫院領導人不需直接管理。所以顯得非常簡潔。
這和我們國內不太一樣,我們的醫院院長一般都是“內行”,也就是說,院長本身就是醫療專家,這在我們看來合情合理,叫“內行管內行”。而德國卻偏偏是“外行管內行”。其實,隔行如隔山,醫療專家和管理專家是兩碼事,我不知道究竟誰對誰非。
德國的醫院沒有“黨”管理,但是他們多了一個“教”。我們的醫院性質是事業單位,“黨”“政”的影響力都是存在的。德國的醫院除了“政”之外還有“教”。每個醫院都有專門的教堂,且強調院長必須是信教的,教會的思想會通過院長貫徹到管理中,教會給醫院的捐款也會通過院長屬下的經濟委員會下達到醫院。
醫生等級
德國醫院醫生等級并不是學習美國的,反而和我們比較相似。科室主任(Director)只有一個,是科室唯一的負責人,在科室里具有最高權威;教授可以有多個,但是由于晉升教授的條件苛刻,一般只有附屬醫院的科室才可能有多個教授(2-3個),其它準專科醫院一般沒有或者只有一個教授;科室醫生的等級可分為:主任(ChiefArtz)、中級醫師(德語叫OberArtz簡稱OA)、普通專科醫生(德語稱謂Artz),還有助理醫師(相當于我們的培訓醫師,培訓期2年,不算正式編制)。沒有副主任和副主任醫師這個級別。
主任是學術權威和管理決策者和最終決定者,具有較多決定權。每個科室主任都配備有專職秘書,一般較大科室的主任有2-3個秘書,秘書在主任的授權下負責科室的內部和外部事務以及主任專家門診的預約安排、科室醫生工作安排(一周一個排班表)、主任和中級醫師手術記錄的整理打印、部分醫院還負責住院醫師病歷的打印等等,秘書非常忙,我發現這里的秘書個個都行動特別快,思路特別清晰。
德國醫院等級森嚴,下級必需絕對服從上級的指示和安排,不同等級醫生的收入也相去甚遠。只有主任和教授有資格接受點名手術,這樣大大地增加了科室和主任本人的經濟收入。
我們國內的醫生等級也明確,但是權威性和經濟收入與他們比較想去甚遠:科室的事務的決定權貌似在主任手上,而實際上最終決定權在醫院領導手上,主任決策權較少。
醫生待遇
其實,德國的醫師待遇并不好(當然,這種不好是相對美國、英國、日本來講的)。盡管德國民眾對醫生非常尊重,盡管政府對醫療的投入占政府預算的11%以上,盡管德國醫生的勞動強度非常高,責任心也非常強,但是,德國醫生近年來的收入并不高。全世界收入最高的醫生是美國醫生,德國醫生在歐洲醫生中屬于收入低的群體,甚至低于意大利、西班牙。有很多德國醫生移民到美國、英國去當醫生了,以至于德國的醫療行業可能會后繼乏人。2005、2006年爆發醫生協會組織的示威游行,政府做出了一定的妥協,提高了一點,但是相對其全國人均收入來講,德國醫生的待遇也是一般的。
目前德國醫院普通專科醫生的年收入約4~4.5萬歐元(稅后),社區醫生平均水平也接近這個水平,兌換成人民幣約40萬,結合他們的CPI,約相當于25萬RMB。
上一篇:別小看醫療建筑中的無障礙設計,講究大了!
下一篇:停車難?看看這些醫院都用了什么招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