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紐建筑的流線組織方式對醫療建筑的啟發
來源:建筑技藝 作者:王蕾 時間:2015-08-18 09:29:07 [報告錯誤] [收藏] [打印]
醫療建筑外部交通的規劃是否合理、順暢直接關系到就醫患者的生命,然而這條“生命通道”卻往往成為嚴重的交通堵點。醫院門前擁堵的亂象不僅讓就醫患者煩心,也成為交通管理部門所頭疼的一個大問題。
據筆者的觀察與分析,醫院建筑與樞紐建筑都屬于交通流線復雜、交通流量大且集中的建筑類型,其交通模式也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樞紐建筑的交通組織及通行能力卻遠大于醫療建筑。本文通過分析醫療建筑門前交通擁堵的原因、樞紐建筑的流線模式和特點,并將兩者的流線組織方式進行對比,試圖探索合理組織醫療建筑外部交通流線的方法。
1醫療建筑門前交通擁堵的原因
?。?)停車位配置嚴重不足
醫院配備的停車位無法滿足當今停車泊位快速增長的需求,而醫院周邊也沒有配建符合標準的公共停車場,停車供需矛盾嚴重是導致醫院門前機動車擁堵的主要客觀原因。
(2) 主要出入口人車混行
醫院內部交通流線涉及人流、機動車流和貨運車流。很多新建的大型醫院通常可以做到為貨運車流單獨設置出入口,而醫院的主要出入口往往是人車共用。且在院區內沒有對人、車采取明確的限行措施,行人無序的行動軌跡降低了機動車的通行速度。
(3)口部功能過于集中
調查發現,醫院門口擁堵主要集中在早上7~9點,前來就醫的主要是門急診患者。很多醫院只能通過一個大門進入門診大廳,各種流線需要通過一個交通節點進行集疏,造成單點集散壓力過大。
2樞紐建筑的流線模式及特點——以北京南站為例
2.1 流線模式
縱觀近年國內成功的樞紐建筑,其共同點是重視立體功能及流線的開發整合,形成了地上、地面、地下綜合開發的模式,避免流線的交叉,提高換乘效率,成為城市交通的心臟。北京南站作為一個立體化的大型綜合交通換乘樞紐站,被譽為“亞洲第一站”。整體建筑主要由高架層、平面層、地下層構成。站內旅客的流線主要采用上進下出、平進下出、下進下出,通過式與等候式相結合的流線模式。
?。?)進站流線
北京南站的進站流線主要有以下3種:1)流線一:乘坐出租車和小汽車的旅客可以通過高架橋至落客平臺進入候車廳(圖1);2)流線二:乘坐公交車的旅客由平面層的進站廳,轉乘內部扶梯到達候車廳(圖2);3)流線三:乘坐地鐵或地下小汽車庫的旅客可通過地下一層轉乘內部扶梯到達候車廳(圖3)。
進站流線
?。?)出站流線
北京南站的出站流線主要設在地下一層,到站旅客可以在本層選擇不同的交通方式離開(圖3)。
2.2流線特點
北京南站突破了既有的以候車廳為中心的格局,建立以換乘大廳為核心的新型模式。立體化交通優勢突出,從單一的地面交通發展到地上、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在占用更少用地的基礎上提供更多的交通模式,使多種運輸方式在同一空間得到集約式整合,實現“零距離”換乘。車輛分層單向行駛,不同的交通方式有著不同的通道及入口,有效避免了人流車流的交叉。
3樞紐建筑與醫療建筑的流線組織對比
流線對建筑平面及空間組織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筆者將樞紐建筑與醫療建筑的流線按照其方向性分類成輸入流線、輸出流線及內部流線,并歸納了各自的特點,如表1所示。
通過對比可見兩種建筑在流線組織上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尤其是輸入流線都對外部交通產生很大的影響。北京南站針對入站的輸入流線進行了多層次、多數量、多方向的處理,從而提高了對輸入流線的接納速度和通過效率,有效降低了對城市交通的壓力。
上一篇: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建設的五大關注問題
下一篇:新《規范》關于智能化,哪些不再統一要求?